  
签到天数: 100 天 [LV.6]虫鸣光布 - UID
- 2
- 帖子
- 3281
- 精华
- 114
- 经验
- 7213 EXP
- 金钱
- 7289 $
- RP
- 313 点
- 续了
- 1377 s
- 最后登录
- 2025-3-29
|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唯识的层次有十重唯识。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识根本识,其他各识都由它生出。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 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有净、染、万有种子,对待万物待缘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故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本能状态。当阿赖耶识摆脱了人、法二执,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之惑后,就脱离一切虚妄而证得真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染、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即是真如。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大乘密严经》: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镜录 (卷47)》: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大乘密严经又云: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