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其他笔记] 一些关于写作语言的心得 [打印本页]

作者: king    时间: 2020-7-22 02:57     标题: 一些关于写作语言的心得

别被标题吓到。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作语言,但接下来这些东西与词性无关,也不涉及句子结构,它所要探讨的对象是一种很常见的写作瓶颈——应该有不少人都会遇上这种麻烦:在写作开始前脑子里有很多很多好想法,也很了解自己要写的故事、了解要写的人物,然而一动笔就开始觉得别扭,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句子不通顺,读起来非常奇怪,于是就地开始修改,花废大量时间修改,一直改到失去耐心,改到自暴自弃。

这就是所谓的语言问题。

你可以找回语文课本,再找些公开课,去系统学习语法。但写作者往往时间紧迫,更不可能每写一句话就判断一次语法。对此,一个应对建议是这样的:不妨先求助于生活经验,去向不懂语法也会正常说话的“自身”学习。



一、省力

人们都喜欢做事省时省力,在说话上也是一样。举个例子——

“这朵小小的、红色的花真漂亮”

“这朵小红花真漂亮”

这两个句子含义完全相同,但第二个读起来就更通顺,更舒服,理由很简单——它字少,读起来更省力。

所谓语法,也可以说是前人不断去写、不断去用所尝试出的“捷径”,它能帮你用最少的字词准确传达意思。所以我们最先要学习的并非专业术语,而是“省力原则”。

“偷懒办法”自然无处不在,比如说我们会用“他”、“她”、“它”来替代“王小明”、“汤小美”、“宇宙超人沙福林”等人名,从而减少字数;比如说我们会缩减构成词汇的用字,像是“一个装月饼的盒子”,就可以被缩减为“一个月饼盒”;再比如说我们会省略掉句子中的主语、宾语,例如——“我们刚才吃过饭了”,在省略掉“我们”与“饭”之后,就会变成这样:“刚才吃过了”。

以上内容都比较小儿科,有点挑战性的工作是对“的”进行控制——不妨回忆一下,或者去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说“的”,这是因为在文中大量用“的”是舶来品,完完全全的外语思路。说它有错自然不太合适,但这么做无疑会增长句子长度,让大多数人读起来更累——这一点我们以后再探讨,先来感受下尽可能不用“的”效果如何:

“那个在挺知名的平台上名列前茅的游戏,因为套版号被下架了”

“那个游戏啊,在某知名平台上名列前茅,因为套版号被下架了”

“别被标题吓到。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作语言,但接下来这些东西与词性无关,也不涉及句子结构,它所要探讨的对象是一种很常见的写作瓶颈”

“别被标题吓到。虽然本文主题是写作语言,但接下来这些东西与词性无关,也不涉及句子结构,其探讨对象是一种常见写作瓶颈”

通过减少用“的”,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句子字数,让句子读起来更合乎口语。更多和“的”有关的问题可以不妨下这篇文章:《你敢写篇文章,不用一“的”吗?》 https://www.douban.com/note/614335027/

类似规则还有不少,但我们不必去一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效果往往会更好。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希望句子更“口语化一些”,而不是更“翻译腔一些”,那么“一句话(特别是角色对话)”的长度一般不要超过12字,4到9字最佳。当然了,这里所说的“一句话”并不是语义层面上的“一句”,而是指正常说话时“一次自然停顿发生”,叹号、问号、省略号、破折号、甚至是顿号、逗号、括号、冒号都算在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加逗号就能解决问题)。正如古人所言:惜字如金。



二、重复

“重复”这件事很好理解。“重复”意味着相同,相同有助于大脑加深记忆,但是“重复”过多人就会疲惫,胡乱“重复”也会使人头昏眼花。像这个例子:

“他并不想这么做,但她把他逼上了绝路”

“小王并不想这么做,但小张把他逼上了绝路”

只靠听,我们很难区分“他”、“她”和“它”,也很难分辨“ta”到底指代谁,所以我们很少在同一句话中放两个“ta”字——这个例子确实有些极端,但请注意此中原理:“重复”就像是一个标记,它会提示大脑在此处多加注意,一次两次“重复”出现总是令人愉快的,所以人们都喜欢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的句子,但是当“重复”出现次数过多、出现时机过乱,大脑就要消耗更多精力去分辨、整理,于是会出现上述情况:第一句话看上去字数更少,但读起来反而更累。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

再看看绕口令,问题更加明显,虽然这段话字数很少,读起来却相当费力,大脑和嘴巴都会感到疲惫。

解决办法之一是增加内容,让句子变得更长,从而令两次“重复”之间的距离变大:

“八百余个标兵全副武装,奔向北坡,在不远处,炮兵也并排前进,向北边奔跑”

解决办法之二是做一些“替换”,试着用同义词进行代替,例如:

“八百士兵北边跑,炮兵同列奔北坡”

所幸,多数写作场合没有这么麻烦,不会出现大量同音字、同韵字,我们只需关注词汇的重复情况即可(例如“的”和“了”)。不过写作者们可以养成习惯,在闲暇时间检索下文中频繁出现的字词,再试着做些替换。这种工作有助于提升句子流畅性,也有助于写作者发掘自己的思维盲区。



三、注意力

除了字数、节奏,用词和语序也可能会出问题,语法理论复杂精深,最佳选择自然还是去系统学习,但若只想解决眼下的困境——还有一招,那就是学会转移注意力。

如果你卡住了,陷入语言瓶颈……很好,别紧张,先把想到的点子都记录下来,避免遗忘。之后要做的事情——记住,绝对不是一遍遍阅读、一遍遍删改,这样做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非常差。它会让你陷入到一种“背书陷阱”之中:我们小时候都背过课文,回忆一下,是怎么做到的?一遍一遍抄写,再一遍一遍朗读,对吧?重复修改原文也是一样,不断读、改、读,其实是在不断强化记忆,它只会进一步干扰语感。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抛开原文,再找一张白纸,或者再打开一个空记事本——但先别写东西。闭上眼,将注意力从写作环境中抽离,投入另一个场景之中。设想你是一个演讲者,要去说服一群人(当然,也可以真去找个朋友探讨);如果你在写一场对话——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实践《演员的自我修养》……做不到也没关系,可以用一个本质类似、但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做代替。来看看《演技六讲》里这段内容——

女:好的,假定我要演谋杀一个人的戏。我从来没有谋杀过人。怎样找得到这种可以应用的经验呢?
我:唉,为什么演员老要问我谋杀人的情景呢?他们年纪愈轻,愈是想演谋杀的戏。不错,你从来没有杀过人。喂,你在野外露过营没有?
女:露过的。
我:有没有在太阳下山后,在湖滨的森林里闲坐过?
女:有的。
我:周围有蚊子吗?
女:有的,在新泽西州那边就有过。
我:这些蚊子闹得你怎么样?在一大堆蚊子中间,你有没有耳目并用地钉住一只蚊子,直到这讨厌的小东西落在你的臂膀上?你是不是穷凶极恶地朝臂膀猛打一巴掌,甚至连打痛了自己也不管,一心一意只想结果了它?
女: (难为情起来) 只想打死这讨厌的东西。
我:这就对了。一位优秀的敏感的艺术家,单凭这一点点的触动便可以演出奥瑟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最后一场戏。

写作同理,不要为写而写,反倒应该“远离写作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话从来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我们说出的句子也非常省力、非常口语化——试着进入这种状态,并且记录下对话,然后再参考这些文字来修改“病句”。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比凭空推敲要好很多。



四、原因

文章的末尾,来谈一谈出现语言问题的原因。

其实很简单:一边是“写作”,一边是“说话”,虽然二者都使用“语言”,但是“说话”一般处于场景当中,而“写作”却要去塑造一个场景——它要传递一些附加信息——正是这个工作打乱了正常的语言思维。举个例子:

“递我把刀”——就凭这句话,你能想象出具体场景吗?也许“我”是个厨师,需要处理食物;也许“我”是个恶人,正准备虐待主角……

为了令读者理解准确,创作者有必要增添一些信息,于是这句话会被改成:“递我把菜刀”。

为了避免读者缺少经验、无法想象用钝刀切肉的困难,于是这句话要再加点东西,改成这样:“递我把锋利一点的菜刀”。

考虑到“我”是个内向的人,说话不会那么强硬,这句话应该再改改,变成这样:“打扰下,请递我把锋利一点的菜刀”。

还不够,最好能再慢一些,表现出“我”的底气不足,于是:“打扰下……请递我把……锋利一点的菜刀”。

更有甚者——在文字游戏里尤为常见——还要加上括号来说明动作,像这样:“打扰下……(转头)请递我把……锋利一点的菜刀”。

——至此,“递我把刀”已经面目全非了。

说到底,语言、语法——都只是表象,它的深层原因,在于写作者无法用最适当的方式来准确传递信息。这是一个经验问题,也是一个取舍问题。但在探讨这些东西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会相信读者、相信他们的理解力、联想力,只有做到这一点,写作者才能化繁为简,让语言返璞归真,变成最自然、最舒服的模样。




欢迎光临 松鼠三窟 (http://roject.xclub.tw/)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