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傲娇是萌属性原型

一个猜想,不一定对:也许,一切萌属性的源头都是傲娇。
3 y9 y  r+ E4 u3 V
* w5 }4 a+ q, s/ y' P  K% V9 h# _+ c, y& P, U
我知道这个说法听起来颇有党争意味,不过请相信我,并非那个意思。我想讨论的其实是萌属性的诞生及本质。1 C9 a! A3 r6 J$ q# e0 k& l
' {" f) E1 ^1 J; b% I7 M
$ e" m5 D, e5 h/ D

3 s" Z( s+ L0 g( Q7 c·萌属性是一种印象5 F3 o+ A# u' F7 s8 k) p2 f
/ }/ |6 b* K3 G$ k( R) P

; X. R) W; |/ ~/ N8 Q- B4 }我们经常会说“xx角色设定上是个xxxx的家伙”,不少人在搞人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给角色加上萌属性。但毫无疑问,那些表层上的萌属性——诸如发色、发型、服装一类东西,各处皆有,没有特别讨论的价值;而深层意义上的萌属性——例如身份、评价、性格等等,实在是过于浅白,不足以构建起角色自身与故事的逻辑。
6 ~/ p8 o% G; ]2 @- h4 w1 z' }: J5 W3 r  S- C, F" r6 n. V) e
- @9 F+ ]8 `1 Z2 O3 S
一个富家子弟遭遇变故可能会沦为乞丐,一个性格活泼的人经历挫折也许会变得阴郁,傲娇、大和抚子、大小姐亦然。这些简单词汇经受不起戏剧性变化所创造的考验,回顾阅读经历,我们也确实不是从那些重要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萌的。这一切……都不需要费心推理,只靠观察就足以得出结论了:萌属性,并不是一种能够被设计者使用的、真正的核心性格或人物的类型(原型)——否则萌属性这说法应该更早地诞生于其他地方才对。我们必须先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谈的“属性”并不是角色的真正性质,而只是受众从被认为萌的角色身上归纳的印象而已,不论是思考还是实用,我们都必须追溯到更深层的地方。% ~/ A# c4 G3 _- S) Q

) P3 f; u( Z8 S# a/ n( I& Y7 o$ ?; |* v) D1 ]  c& z
# Y5 j: |$ H1 E$ f: A
·萌源自潜文本接近文本) v' \2 i( A0 Q2 x+ X5 k* p

# c" R' s4 k2 \
" X7 P4 H) @  Q; @4 \9 x( g既然是一种印象,这就意味着必然发生过一个让人觉得萌的实际过程,用专业点的说法来讲:肯定存在着一个表现萌的“节拍”,即一个动作以及对应这个动作的反应。
+ o, m6 v$ t8 Y) J) P( ]) ?" D/ M- h4 R
# e$ A: o5 U8 n  K
同前文所言,萌与故事的“力量”关联不大,产生萌的并不是某个节拍造成的决定性故事价值转化,这样想来,萌应该源自表现这个节拍的文本本身(注意,这里说的文本并不单指台词,还包括表情、动作、神态、声音等等),以及隐藏在文本之后、并没有被文本直接表达出的深层含义——潜文本。问题应该就出在这里。我们都知道故事中真正传递信息的是潜文本,没有潜文本的作品枯燥乏味、不值一读,但是过于文艺晦涩的潜文本也没法讨人喜欢。通俗系作品正是因此诞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可以被理解为是“潜文本的易读性”,而孕育萌的“轻”作品——这里借鉴了轻小说的“可以轻松阅读”这个概念,实际上范畴涵盖游戏、动画、漫画等一系列御宅物——既然被称之为是“轻”,在易读性上还要更强一些。
6 U0 U. Q; x( V1 E5 P) p2 f+ C$ v! J5 s% t- |
% |& M3 I4 e* V4 i4 G+ S% W
正如“口是心非”这四个字指出的一样,这种作品中让人感受到萌的节拍,虽然一定存在着潜文本,但往往浅薄到与文本一样,让人一眼并能看穿,这一设计造成的“与表达意义不同,但谁都能读出来真实含义”的感觉……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傲娇嘛?) }# R5 S1 W9 J1 K

+ m0 }6 l3 Z( K( j) U, F8 o) R
$ ^9 c6 F, B9 N4 H+ w倘若以上推论都是正确的,傲娇正是该思路实用化的结果,而傲娇也作为一个原型被不断拓展演绎、变形,催生出了其他模式,导致更多的萌属性被人们认知。也许单凭相似性得出这个结论会有些牵强,然而从现今的萌属性“数据库”反推回去,得出的结论也是相似的。我们完全可以绘制出一张萌的演化图纸:比如凛娇、冷娇、傲沉等等直接就是傲娇的派生,病娇、弱娇、病弱等等则可以说是傲娇的变换式,看起来不太有关的属性、诸如三无之类,其实往深了看也存在着一种与傲娇对立性质。有趣的是,倘若我们把某作品当做是御宅的源头,其中两位女主角的萌属性刚好就是傲娇和三无。
# \8 L: L! X. N1 O4 ^7 K6 _
; G/ d% D2 E. W; Y
, ~" j6 p& G% a6 Y3 x  ?2 F4 Q! q! `
·萌是幼态延续的应用
$ i+ H! |5 s) f2 E% ~1 G! _9 m  s, q9 x4 ]# _

" D) t& M! X* Q1 H萌源自作者在文本表达上对受众的“照顾”,这个推论总会给人一种萌就是蠢的感觉……虽说确实是有这么一点(如果你看过比较多的段子、四格、短篇,应该能发现这些“卖萌”的作品都会有角色“谐化”的倾向。这是因为文本与潜文本分离会导致话语、行为与其实际意义分离,而后者正是搞笑的一大力量来源……也会让人感觉到角色有些“蠢”),但是大家没必要因此急于否定它。理由有两个:一,这种易读性可以只局限于让人觉得萌的桥段,除此以外的地方依然可以丰富到令人消耗脑力;二、萌属性并不是角色的内核,也没有构建角色内在逻辑,这就意味着角色并不是真正的“蠢”,阅读这个故事的人也没有“被特别照顾”。(尽管有不少察觉到这一现象、但并没有理解其本质的人真的就是把卖蠢当萌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市面上会充斥低智萌系作品了)。再看看实际情况吧,创作者们也并没有孜孜不倦地设计笨拙、低智、搞笑的角色,反而更热衷于创造不易接近的精英、职业者、超人……等等等等,这些角色无论是从故事内来看还是从创作初衷来看,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蠢的。
6 m8 f; H$ L; `2 |, ^2 r- L" e
# F( W7 ~% H# O+ K# V# u
( G2 _5 `; R4 e1 o+ \4 d% W$ S  d——可是在那些不那么关键的时刻,创作者也需要一个契机,拉近这些超常角色与常人的距离,从而向受众推销这个角色。这时候萌的技术就发挥功效了。说的具体一些,通过创造一个能够被一眼看穿的潜文本,创作者就创造出了一种对角色“一览无余的感觉”——这就给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亲近感,然后能让人想要接近角色并体会到角色的“可爱之处”。生物学上有个说法叫做“幼态延续”,即动物的幼体减缓成熟的过程,保留幼年的状态特征,从而获得更长的发育时间获得生存优势。如果体现一种低威胁的幼态确实可以让其他生物降低警戒感并产生保护本能的话,我们创造萌的方法,应该正是对于幼态延续机制的应用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