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同人中的女性心理

就像民间故事中总会存在某种对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的心理补偿一样,我们常说的同人创作——特别指已有作品的二次创作——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着对原作内容的补偿……一种可以称之为是“女性心理”所主导的补偿。, l) C1 j7 _# q' ~+ i
& R) S& k" m+ s) }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同人创作就是女性的创作,也不意味着只有女性才关注同人——或许我们称之为是“阴性心理”会更加合适吧,这里的“男”与“女”只是选用了心理学上的习惯用语——它其实是一种与原作背后的“男性心理”或者说“阳性心理”相对立的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创作者与阅读者是男是女,他们都可能会拥有这样的心理活动。2 U( y" D5 g$ j8 N6 J. t. u
3 B' k$ O+ v: h, u& H* P) h
先来说说男性心理,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和意义会有些差异,但在故事创作的角度上看,它就是自人类开始编织故事起直至今日所诞生的所有故事背后共同含有的心理。由此生成的模式,用编剧上的说法讲叫做“英雄旅程”——生存于平凡世界的人类,受到异世界的召唤,下定决心进入异世界探险,击败魔王取回宝物,摆脱敌人重回平凡世界,最终成为平凡世界中的英雄。该模式所对应的是人的自我建立之过程——在相互对立的混沌(创世之前)中,意识从无意识(太母神)中萌芽并逐步独立(创世纪),而后摆脱无意识的支配,构成完整、独立的自我(英雄旅程)。这种过程及其建立起的自我意识有着切断、打破、统合、独立、支配的特性,犹如太阳一样强力地普照世界,故我们称其为是男性的。
) e: d* z3 z( C9 I$ G% d
7 b' n& u; q" p! C' M编剧创作上常说的“七个情节点”,其实就是对“英雄旅程”几大环节扩展,麦基在《故事》里提到的更符合大众心理的“大情节故事”本质也就是“英雄旅程”,就此而言,主流世界的故事——我们常说的原作自然也在其列——基本上都建立在此之上。它所带来的东西其实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对编剧索要的东西:一个明确的主角,这个主角有个明白的目的,他主动出击,并且有着强大的意志面对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而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切都与他的选择与行动有着密切的因果关联。* U3 x! a5 Q  V5 T% A; H/ H8 T6 ?
  u# T$ G/ F- t" w2 g% D
这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但它造成了一个困境,那就是对于这个故事来说,故事高潮与结局时呈现的故事价值构建起整个故事唯一的“善”。我们不必讨论这个善是不是好的、有益的、善良的,重要的是,它构建起了整个故事的最高原则,此时,一切细枝末节都变成为其服务的存在、一切不服从它的意愿都会被压制、一切与其对立的意义都必须被碾碎。这与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与主角本身也无关。主角,在这个层面上只是为了实现这一过程的化身,他的个人意志已经“神化”为故事本身的逻辑,这种无情的对完整性的追求(完整性与整体性是相对的存在,完整性主张排除缺点与邪恶实现完善,而完整性包容的接纳一切)正是其男性心理的显著特征……也是需要被补偿的要点。
4 Q1 G! ?" E5 p$ J8 q9 s' ~' ]0 l5 w) }( O3 ]/ \
——大家都很熟悉AU类故事,我们常会思考“如果这里不是这样他的命运会怎么样……”,但这种思考的产生并不总是因为一个角色的命运悲惨、令人不禁“想要给予其幸福的可能”。仔细观察去,无论角色在故事层面上的结局是好是坏,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失败者——他必定会在他本来的欲望、软弱及其他被舍弃的感情……或者通俗意义上所言的“爱”之上失败,如果这说法不好理解的话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成功者是故事结尾的主角,失败者是那个在新的自我(平衡)完成时被舍弃掉的故事之初的主角。" K3 ^4 \: _; _# _& x6 Y
4 j) H. f& ]6 n7 J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不喜欢看没有变化的故事,主角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做出某种改变……一种足可谓是脱胎换骨的转变,正如英雄从异界归来要通过沐浴这个仪式表达“重生”为“另一个人”,如果我们把此主角和之前的他看成不同的存在的话(例如三只小猪故事里的三只小猪可以看做是三个个体,也可以看做是同一个个体的不同阶段),那么毫无疑问,过去的失败者在故事高潮之时被成功的男性意识所“湮灭”了——我们虽然热衷于看到一个人的成功,但也不禁为失败者惋惜,我虽然赞扬超常人的牺牲与意志,但也总能在懦弱中看到个人真我,而这种混沌、矛盾,但又柔和具有包容性,宛若月光一般的心理,不正是所谓的女性心理么?2 t* @' I! o$ A

9 Y7 f, I  N' x' e由此我们得到了两个视点:从男性心理的视点看,一个故事是强有力的自我战胜无意识(母)与社会束缚(父)的故事,但从女性的心理看,这个故事恐怕就是与无意识纠结不清的自我渴望进入外部世界,但最终因欲望被善战胜,遭到舍弃,最终悻悻回归黑暗的故事——带上这种眼镜再去看同人,许多事情立刻变得豁然开朗: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有搞头的角色”,正如前文所言,他并不一定是故事里的悲情角色,但是他身上必然有着另一个层面上显著的失败预期(例如为了某种大义舍弃个人感情);再比如所谓的“相爱相杀”,如果站在男性心理的角度看,主角与代表敌对势力的敌人意见相对势不两立,甚至互相背负国仇家恨,完全没有任何和解共存的可能性,但站在女性的视点看,敌人这个存在无论是出现时间点还是活动轨迹都和主角舍弃的自我重合,他往往是主角“非善”的最佳理解者,而如果让我们按照精神分析的思路看待故事、把故事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看做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的话,这种重合与舍弃就变得更加值得玩味了……
( Y+ w* n, i% C3 v8 e1 q6 y' o* k0 X( l+ N4 P# }  a
当然了,在同人中也有以男性意识为主导的作品,那些突出“设定”意义的作品往往就是此类,这就意味着,正如男性、女性只是一种性质的描述,原作与同人在这里也只是一种对特质的描述用语。许多原作性质的作品同样带有很明显的同人性质,甚至它们本身就依靠同人创作实现传播——虽然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类作品往往都有着一个可以说相当于原作的原型对象,例如历史人物、器物甚至是动物……不过这与本文主题无关,可以说是另一个可供继续展开的课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