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设定参考] Psycho Pass设定杂谈

【Psycho Pass·理论分析】第一弹:
http://lazybum.blog.163.com/blog ... 16?suggestedreading

【Psycho Pass·理论分析】第二弹:
http://lazybum.blog.163.com/blog ... 66?suggestedreading

【Psycho Pass·理论分析】第三弹:
http://lazybum.blog.163.com/blog/static/21063407620132264564193/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Psycho-Pass设定杂谈·社会

Psycho-pass的设定建立在这样一个世界观基础上——21世纪末,以自由竞争为根本理念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所主张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崩溃、天朝经济泡沫破碎,亚洲乃至世界因经济崩溃陷入巨大的动乱,在此基础上日本展开完全闭关锁国政策独善其身,并且依赖高科技逐步推行与自由主义完全不同的“人尽其才”理念经济,而其最高形态即希伯尔先知系统……

从Psycho-pass实际展开的故事来看,这些设定与故事的转折点一一对应:利用Psycho-pass实现的人尽其才的社会、依赖超级燕麦而食物链单一的希伯尔系统、当真正出现食物危机时就不得不进行是否对外开放抉择的国家……换句话说,Psycho-pass是以为故事发展需要进行的世界观设定,之后为这些设定铺展了一个广大的社会历史背景。

不过就像我们对一个事物越进行定义就越容易出现新的不确定继而自相矛盾一样,这些延展的历史越进行细致的补充,其内容与其他部分出现矛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Psycho-pass的设定还是有不少可疑之处可以让我们进行推敲和吐槽的——入手点:经济危机。

以所谓马克思理论(区别一下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来看,资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所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他们“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物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生产的扩大程度在另一个前提下还远为不足的时候,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是由于私有制下盲目自由竞争、流动造成供需相对不均的结果——也就是实际上存在需求但是无法通过经济进行供需补给与消耗的相对性生产过剩,再简单说就是企业一次性生产过多而社会没有与之相对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却还拥有消费的需求,因而称之为相对过剩……

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主义被称作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因为全无干涉完全自由竞争而造成了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结果是令德国等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另一方面又令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走向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之后,以罗斯福一代人提供的解决办法而言便是加强国家干预,这就是主张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而新自由主义是指“主张回复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设定的问题,新自由主义是主张国家完全不进行干预的,而Psycho-pass世界的动乱显然源自自由主义下权利肥大化的国家。个人理解应该是新自由主义再一次造成经济危机,由此回归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经济造成了国家肥大化,被国家优待的国家企业造成了竞争不利,使资本泡沫越来越大。而被认为是东亚动乱的导火索的某国的混乱的实质与之类似,不过其中还有另一些不能说的问题。

总之,Psycho-pass的世界的变革源自这样一场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政治与文化崩溃,继而由群众暴动变为世界性的动乱——至此,Psycho-pass的设定中提出是“人类群体性变化及网络等现代通讯造成了持续不断的动乱”,这种持续的动乱因为人类的群生性而不断被扩大,另一方面,“大众的反叛”令群众不断处于动乱的热情中,暴动与危机无法被制止,人类社会的伤痕久久不能愈合……

然而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过去所有的经济危机,然后再思考一下、对比一下自由主义发展到极致下(垄断到极致)的经济危机的本质——我们知道,一切表层的问题都应该深入到其本质,这在社会学上表现为经济、人类获取的能力和分配关系的结果。而那时动乱的分配关系:上层干预过大、资源流转不通、又不可通过下层自我调和实现矛盾的化解。换言之,这是不使用强力破坏再生、使生产关系被破坏再分配就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时的世界不是地区性的,而是普遍性的动乱,我们或许不应该再称其为动乱,而是应该称为变革。不过,那时变革是怎么样、变革之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因为无关正剧,所以暂不做讨论。我们在此单单只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日本如何做到在危机下独善其身?

直至今日,我们对于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基本上也不外乎三种:可以调节的通过国家调节,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但是Psycho-pass中提出国家正是问题所在;不进行缓慢自身调节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货币转移等手段将危机输出到其他国家——我们认为有些国家的确如此做了,而且结果不怎么见效;对于不使用和平手段解决的国家,那么最后的可行之道就是对外侵略,虽然这种办法的实质与第二种相同,但是手段和性质显然有根本的差异

——我是无法想象日本这样的国家不采用第三种,而是完全相反的独善其身的……抛开思想文化上的偏见,对于日本这样资本主义发达程度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它们必然会最先又最大程度的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结果国家必然是最先崩溃的,而新成立的政府又会毫无疑问的采取强力威压稳定社会,继而……

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看做是闭关锁国的先兆,但是闭关锁国的必须条件是设定提出来的一系列超级食品、超级燃料——试问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在动乱的环境中研究呢?如果及早就研究出来并在世界崩坏前就进行闭关锁国,日本怎么可能进入极端的经济凋敝状态呢?而这样一个孤立的国家面对虎视眈眈的外界世界,它们又如何能长久独善其身呢?



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我们没法得知日本是不是真的恰好走在危险线之上。所以勉强说这些设定可以成立也不为过。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深入的就是经济的上层——政治与文化,由此来对应之前所说的变革。

政治制度由经济决定,因而Psycho-pass下的日本是什么制度其实一眼就能看懂——嗯?不是很清楚吗?如果我罗列关键词:以超级燕麦、工蜂等技术构建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了让经济恢复起来实行“企业国营”、以希伯尔先知系统促成的“人尽其能”,再把“企业国营”换成“公有制”、把“人尽其能”换成“按需分配”……是的,那时日本的制度是什么样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作为统治机构的希伯尔系统,我们或许可以使用圣护最爱的《1984》来看待它。

极端垄断的基础是生产力发达到一个短时间内很难继续再超越的地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Psycho-pass的设定里这些技术是在经济危机后逐步确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通过武力没法实行变革,而这也正是许久以前某人的设想。之后,深入变革,为防资源再被垄断,生产资料被公有、也就是分到成功完成变革的大多数人手里(请务必注重前提)、之后随着调节与社会稳定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因为多数需要都被满足,人们不会再产生过多欲望,大多数人对于物质的需要越来越小,相反,对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显然,全息投影系统就是为此而生的技术。但是在此之前最为重要的是:按需分配如何界定需求?

如果说日本比起其他国家最先能安定下来的缘故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希伯尔系统。希伯尔系统一方面不断价值化成为一种不会变化又不断变化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也是“需求”的界定者、真正实现按需分配的执行体系、安定体制的必须要素……希伯尔的表现在正片中已经表现了,而且片中所体现的可以说也正是“心灵需求”和“外界界定需求”的矛盾,不过这一点我们实在无法讨论,毕竟我们是在以生活在需求自由的时代的人的阳光去看需求都可以被满足的时代的人们的生活。

我们不妨来设想希伯尔没有出现的结果,由此来发现希伯尔的问题和其存在的必然性——之前说了,若想让混乱的局势安定,只有通过强权,又因为社会毕竟依赖生产的人们,所以生产的人们掌权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分歧出现这里,如果掌权的人是只懂得打仗而没有知识、或者说不是奥特加所谓的知识贵族,那么接下来的结果必然是一种自利的集权化发展,直至再被打破(或许Psycho-pass中的其他国家就在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而如果掌权的人是所谓的知识贵族,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过去,我们认为社会的矛盾源自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无产者与资本家;而如今,社会分化出了这样的两个阶级——有统治能力的人、没有统治能力的。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或许可以以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或者技术掌控者和生产者区分。

越无聊的发展,往往是越为可能的发展,那时的人们依靠着自己的劳动简单的获得自己的所需,所谓的剥削也并不是金钱、劳动这么无聊的东西,而是升华了的价值、我们称为信息的东西——负熵与信息与价值的关系,相关的猜测有很多这里就不再扯无关的展开了。我们现在要想象的是更加往后的事情、也就是人们越来越追求的纯粹信息的世界……信息世界,我们或许可以如此称呼,当然我们所说的信息世界不是简简单单的互联网、而是像Psycho-pass当中虚拟聊天室一类的虚拟空间:人们了解外界发生什么的方式毕竟只有信息的变动,在信息世界,人们只要获得信息就可以得到满足,就比如想到要吃什么就会得到吃什么的感觉等等——身体已经是不必满足的,甚至舍弃掉也可以,只要大脑还在,一个人就可以视为存在,当然,如果可以保证一致性,把大脑也机械化到未尝不可……是的,现代科学就是机械还原论的不断发展,其本质一如泉宫寺丰久所言是人类不断机械化的过程,最终,人类变成只需要意志不需要身体的思维生命体,一如伟大种族伊斯一样。

不管科学上的可行性,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即使不出现希伯尔系统,出现大脑聚集而成的超级大脑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发展会比较慢而已——当然,在此之前人类不能灭绝……不过要指出的是,希伯尔系统和信息世界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一个过渡,是有肉体和无肉体者的过渡(个人认为Psycho-pass2里希伯尔得出的结论是让所有人都变成希伯尔组成的可能性高达八成),而且它的存在的确很偏激,就像提前出现的某某主义一样,它很可能成为一段时间的阻碍性存在。

TOP

Psycho-Pass设定杂谈·文化

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很多人对PP的剧情写了很深入的分析, 但自己写的满足感就是不一样. 其实想写这篇很久了...但是一直犯懒 在看完这周这集以后觉得很有必要快点写出来.

每周看PP我都一直有种熟悉的感觉, 特别是最近几集, 看完第15集以后, 突然省起, 原来PP结合了如此多的批判文化理论的例子, 简直就是一本动画版的教科书. 本人一直的梦想就是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去教高深的理论, 这样看来或许以后真有机会把PP带进米国大学教室也说不定呢, 这篇文就当是大纲吧.

Ideology/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切批判性理论的基础, 虽然意识形态无处不在, 但是真要用语言去解释出来 却无比困难.  简而言之, 意识形态就是任何一个社会的观念构成. 对一个人来说, 大到所谓的三观, 小到吃穿住行该怎么做都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从社会的角度上说 意识形态包括了种族, 性别, 社会阶级等等, 而学校, zf, 宗教, 家庭都是在方方面面向我们推销着主流的意识形态. 比如杀人是错的, 比如要孝敬父母, 要好好学习等等.  于是, 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常识", 而常识就是意识形态的最终极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意识形态是很难被抗拒的东西, 因为很少有人会挑战常识, 它们几乎都被当成自然的存在.
PP很适合当教科书的一点 就在于它把意识形态具象化于巫女系统上.  巫女系统在PP的世界里是很自然的存在, 但我们看来是相当奇异的. 当然科幻作品, 特别是cyberpunk型作品里类似的系统不少, 以后也会有很多. 但是巫女系统本身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上不仅存在一个层面上. 有很多人拿巫女系统和少数性报告相比, 但是巫女系统涵盖的方面宽泛的多. 它监管的不仅是犯罪(或者谋杀), 而是人的精神状态, 因此1984也常常被提出来对比(包括PP自身), 但是它又没有1984中的极权政府那样直接用法西斯型的监管镇压, 而是有更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是说它们完全不相似, 只是PP没有那么明显).  
首先, 巫女系统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很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 psycho-pass低的人等级自然高, 反之就是低级的. 这就跟我们用皮肤的颜色, 性别, 国籍, 甚至说话的方式去区分他人的人格特征是一样的. 但深一点说, PP和其他意识形态表现不同的是, 它利用人的思考方式去区分人类的等级, 那么如果我们假定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思想控制系统的话, 那么巫女系统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是意识形态自身. 它展现出的东西正是意识形态是如何控制人类的行为以及价值观: 通过控制我们的思想回路 ↓



Hegemony/支配权
既然提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 就不得不提到hegemony, 这个词有不少翻译方式, (常见的有霸权主义)其实没有一个特别贴切的, 姑且就称它做支配权吧, 但hegemony其实不是一种权力, 而是一种散播/自然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或过程, 可以理解成一个动词. Hegemony的由来, 是意大利哲学家Antonio Gramsci的狱中笔记, 它来源于Gramsci对当时法西斯意大利社会的观察, 即, 为什么人常常会做出与自身利益相悖的决策?  
通常, 一个主流政权的交接是通过武力, 但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通过武力来完成的, 一切被皇权统治过的国家人民都应该理解: 既然皇权这么好, 大家都想当皇帝, 但为什么皇权常常经过数百年都无人挑战呢? 这就是Hegemony的作用. 一般老百姓的想法是: 皇权天赐, 谁当皇帝, 那是老天爷定的, 庶民是没有那个福分去当皇帝的, 这是第一个理所当然. 其二: 现在天下太平, 国泰民安, 我能吃上饱饭, 说明皇帝做得好, 没事为啥要去抢皇帝的位置? 这两点就说明hegemony成功的支配了人们的想法, 使他们接受了皇权为自然这种意识形态, 同时也使他们对于这种意识形态表示赞同甚至拥护.  当然必须指出, 武力的威胁在hegemony的实行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皇帝要没了兵权一定是当不成皇帝的. 正如巫女系统没有dominator也无法有实质性的效用一般, 但武力不是让人自愿去做不利己事情的最大动机, 意识形态才是.
所以hegemony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 意识形态的实施过程. 狭义上说, hegemony就是一种策略, 如何从心理上使别人欣然接受对自己不利的状态?  但既然它是策略, 就有失败的时候. 当hegemony机制失败后, 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正被意识形态牵着鼻子走, 就会衍生出"凭什么" 的想法, 从而反抗. 这种反抗有时会成功, 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 其后产生新的意识形态. 于是我们就有了武装改革, 政变等等的历史事件, 但是这些事件过后, 我们会发现, 其实整个系统只是换汤不换药, 新的主流意识永远存在, 永远在影响着其他的被压迫阶级(现在我在用很马克思的语言, 但我们也可以不用这么苦大仇深). 但是经过一次事件之后, 反抗意识会弱化很多, 社会会稳定一段时间, 直到出现新的反抗者, 接着hegemony所侍奉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周而复始的不断在控制/被反抗中被更新.

从更细的角度看Hegemony就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例子, 而PP正好又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人的色相分数就是一个很好的一个hegemony例子. 通过得到一个pass的分数, 人就会对自己的状态感到满意, 从而接受任由巫女系统安排自己人生的一切. 同时这也是因为系统创造了一群更被压迫的阶级, 即色相浑浊阶级. 看到自己至少没有被拉去心理治疗这点就足够肯定巫女系统没有错了. 而系统通过把色相和个人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 色相浑浊阶级的人大多也接受了系统的治疗,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自己不好, 而接受治疗是拯救自身的措施. 于是Psycho-Pass的存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 没人再去质疑为什么人会被一个数字主宰, 为什么要因为这个数字去生去死去做一些非自己本意的事. 因为PP的存在就如同饿了要吃饭一样, 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于是, 策略成功. (PS: 被分数主宰神马的大家都懂......高考制度就是一套运行正常的hegemony).
我为什么要选在现在写这篇文, 正是因为hegemony的失败也正在PP ep 15进行中. 因为没有一套意识形态是能够完全支配所有人的, 这时候就需要槙岛这样的人去把意识形态的策略揭穿, 从而达到革命的目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 正是槙岛在引导社会上的人去问:凭什么? 明明不是我们的错啊 正如下图
←反抗
现在巫女系统作为意识形态的漏洞很显而易见, 1. 它可以被绕过(通过头盔), 2. 它可以被无视(通过正当防卫这一说辞), 3. 色相和犯罪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 (即槙岛自身). 如果以上三点皆成立, 那么巫女系统就不一定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 所以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必要性就被质疑了.  现实生活中成功的革命例子太多了, 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基本上就是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转换而登上领袖宝座的, 比如: 人民要做自己的主人, 民主专政之类的语言, 就是在之前固有的意识形态上戳漏洞的行为.
总结一下, PP就是一个hegemony建立, 维持, 与失败 (再重新建立)的流程展示. 所以即便是槙岛革命成功, 那个社会也不会就此得到自由, 只不过是换一种被支配方式罢了. 作为一个精英阶级的人, 槙岛领导这场革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他本身是是在体制顶端的, 而非被压迫阶级, 因此, 一旦革命成功, 他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新的领导阶级. 而被压迫阶级, 仍然还是被压迫着, 社会各阶级的变动不会很大, 甚至根本不会变动. 我国历史上此等事件多不胜数, 从秦朝建立, 一直到新中国, 领导革命成功的几乎都是原本的社会精英阶级, 比如外族的族长, 比如将相大臣, 又比如知识分子, 朱元璋这样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真正的社会改变的契机 需来由上而下, 由主流阶级去引领, 因此实质性的改变只会存在于主流阶级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并非真正的民意, 这是比较可悲的一点.  不过这问题基本无解.

Power/权力与Surveillance/监视
既然说到了主流阶级, 那就必须提到权利.  何为权力呢? 权力在批判理论里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可以说power无处不在, 人永远处在某种支配或被支配的关系里. 而主流阶级的权力就在于其支配意识形态的能力. 与此同时, 权力的分配也是一大问题, 谁该有权力谁该没有, 又有多大权力? 该如何抉择?

说到权利分配, PP又提供了一个好例子, 即为Dominator. 不得不说Dominator这个名字取得太棒. 因为dominate这个词暗示的就是一种权力, 而且是从上往下支配与主宰的权力. 如果用其他的什么destroyer, eliminator, punisher之类的, 从词义上说它和权力的关系就会远很多.

Dominator最大的的特点是, 它与巫女系统直接联线, 即:直接指出了权力支配系统与意识形态的直接联系. 于此同时, Dominator还是一套监视系统, 第12集里弥生说了: Dominator, 巫女系统的眼睛.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眼睛, 不是什么走狗, 左膀右臂, 抓牙等等的其他器官, 而是眼睛. 而视觉在权力的分配与运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时候就必须要提到最爱的福柯.  在Discipline and Punish里面, 福柯利用一座监狱模型Panopticon来演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监视与被监视这个关系去被执行的.
Panopticon的设置是一座圆形的建筑, 中间是一座警卫驻守的高塔, 而监狱是围着高塔而建造的. 高塔每一面都是窗, 所以内部的警卫可以从塔内看到监狱的任意一处, 但是从监狱/囚犯的角度来看, 他们看不到高塔内的情形. 也就是说他们随时可能处在正在被监视的情况下. 因为有了这种随时被监视的可能性, 犯人学会了自我监管, 也就是变得不敢犯事, 因为万一被看到了, 就会被惩罚. 因此在这个模型里这里狱警的权力不仅仅是建立在其身份立场甚至其力量上, 而是在犯人的未知上, 也就是这个"万一"

上图是伊利诺伊的州立监狱, 其实Panopticon并不存在, 只是福柯的一个监视理论的论据而已, 也就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存在, 上图的监狱里其实犯人是看得到狱警的.

总而言之.  作为一个理论来说, 其实Panopticon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视觉监管/监视 是很重要的一个权力实施措施. 其实1984里也提到了这点. 单方面被看即是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看的那一方, 因为对方知道你在做什么而你完全不知对方的动向, 而信息也代表了权力 (knowledge is power). 视觉信息, 对权力者方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PP里用到眼睛这个词, 也就是暗示了Dominator是作为监视机制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监视系统, Dominator必须依附于巫女系统之上, 也就是说, 权力执行的成功与否, 完全取决于意识形态的成功.  用监狱的例子说: 如果犯人不买狱卒的帐, 那么panopticon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犯人完全可以当做狱卒没有在看自己而任意妄为, 毕竟不被看到的几率非常大.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最近的几集PP里, 戴头盔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因为没法被看到, 所以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而第15集里, 当头盔被电子波破坏而变得无效后, 所有暴民立刻就消停了, 因为他们又一次处在监视之下(这里也包括了不戴头盔的人, 不过这是所谓的从众心理, 是另一个讨论话题了). 其实这些人里可能也有pp数值仍然很低, Dominator对其不起作用的人, 但是他们却不敢再冒险, 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数值是多少, 这就是监视与被监视关系造成的权力差异. 当然这时候警察也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Dominator的监视作用, 成为了另一套监管程序, 早就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警察=公权力发挥效用, 也是暴民停止的原因之一.

TOP

Psycho-Pass设定杂谈·心理

关于最终话的一些想法, 之前就知道PP是老虚的原案 但脚本并不是他写的, 也就是说PP大的世界观和整体结构有老虚介入 但是细节处理上并不是他在做. 但最后这种轮回式的开放性结尾还是让人稍微让我看到了老虚的影子...所谓作者的影响就是如此吧.

虽然之前的走向似乎是要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官僚系统, 但是个人觉得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 PP用哪个社会学理论分析都是说得通的, 无论是马克思, 涂尔干或者韦伯的影子都能在这个作品里看到. 因为这就是从很多角度描写社会的作品. 因此虽然可以也用这些不一样的理论一个一个的解读过来, 但其实讨论的重点仅仅是略有不同的, 为免有过度重复的嫌疑, 这方面话题就此结束. 在这里我提出可能的分析走向: 用韦伯理论的话, 当然可以说到官僚主义. 用涂尔干的理论, 可以把系统的分配用社会分工理论来分析. 但我认为更有趣方向应该是结合韦伯和涂尔干把巫女系统当做一种宗教来分析其结构以及影响力. 而我之前写的一大堆可以说都是脱胎于马克思的理论, 所以不再重复了 (其实之前还稍微写了点片尾曲没有名字的怪物跟马克思理论的联系...后来想想还是少废话了).

最后再提一点, 关于官僚主义, 我坚持脚本操刀者的理解(或者说从对白里显示出他对韦伯以及官僚主义的理解) 稍微有误,  对白里的指向是韦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是推崇极度理性的官僚主义, 因此后来提出了福柯作为反证. 其实并不然, 韦伯只是站在学者的角度分析了官僚主义的存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并无推崇. 当然这点也可能是我对PP的误读, 但我就对白中隐约的指向来看是有这个意思在的, 对我而言这点上不能错怪韦伯, 他绝对不是马基亚维利.

话说回来, 因为之前写的都是些社会文化批判理论, 最后一篇想稍微偏离点, 写写PP的用到心理学层面的一些理论, 毕竟心理学是跟PP的世界观息息相关的一环, 不提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从众心理
说到从众心理, 大家应该不陌生, 因为这篇主要讨论心理学, 所以就想提一下这块我个人还是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方向. 其实世界上很多现象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说法, 之前的两篇其实就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说了从众心理这个问题.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因为人是社会性生物, 所以就必须遵从社会上的规则, 而规则一般是由多数人制定, 为了不被社会孤立所以出现随大流这种心理相当的正常.

要讨论心理学与其从理论的角度还不如说个经典实验. 从众心理的最经典实验是心理学家Solomon Asch 在五十年代做的, 实验的雏形很简单, 就是喊一群人看两张图, 图A一条线, 而图B有三条线, 问图A里的线与图B里的哪一跟一样长 (如下). 一般人都会选C. 但是因为这一群人里会有实验者的帮凶, 他们会坚持说A或B才是一样长的, 而且态度相当坚定. 此刻就算是之前深信C才是正解的人都会自我怀疑, 并且修改答案.  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原理.

但是Ashe的实验同时也发现, 只要有一人以上也同样也选C, 那么改答案的几率就会变小, 这同样也是因为人多力量大的想法. 因此, PP里面一旦出现一些戴头盔的人开始犯罪, 就等于打破了之前社会上的一致走向, 导致许多不戴头盔的人也开始犯罪也是这个道理.

之后类似的实验还有Milgram的电击实验,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很多人迫于社会压力, 特别是在他们所认为的权威者面前, 是可能会做出一些反道德举动的. 这也从某个角度证明了为什么会有战争时会出现很多平时难以想象的暴行. 很多人都是因为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社会心理学里的引用面还是相当广泛的, PP里也出现过好多次, 比如14集里一群路人面对无辜者被打死却无人阻止也算是一种从众心理作祟. 这是所谓的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 而且这个效应说旁观者越多, 某一人出来帮忙的可能性越低. 一般人的心理是: 有这么多人在看总会有人帮的, 我犯不着站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散效应, 因为就算出事也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就没关系. 旁观者效应最有名的案例就是1964年的Kitty Genovese谋杀案, 传说当年至少有30人目击了Kitty被在纽约当街杀死, 却无人报警, 以至于很多人一度以为此案是杜撰的.

结局与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大结局时, 女主虽然知道PP的存在以及其危害性但是却默认了它的继续运行就可以运动到认知失调理论上. 认知失调理论(CD)说的是, 一旦人内心的两种想法互相冲突时, 人为了消除这种不协调感, 会试图去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 于是常常下意识的降低某一方的重要性, 也会去过分强调另一方必要性.

CD的经典实验有费斯汀格的被迫顺从实验, 实验大概说的是, 有三组人被找去做一个超级无聊的实验, 事后A组没有拿任何钱, B组拿了20刀, 而C组只拿了1刀. 然后让这些参加实验的人为实验的有趣程度打分, 结果C组的平均分最高. 因为C组的CD值是最高的. 他们无法像A组那样直接打低分因为他们毕竟拿到了一点钱, 也无法像C组那样拿到足够的报酬所以心安理得的觉得无聊也没办法. 他们只能下意识的把实验想的很有趣, 这样迷惑自己说自己并没有白白地浪费时间.

个人觉得宜野座警花先生就是个不断在经历着CD的人物, 一方面自己的父亲被系统判定为潜在犯, 剥夺了堂堂正正做警察的机会, 一方面自己又成了监视官. 接着又经历了狡啮被降职. 所以为了确定系统没有判断错反而更加遵守规则,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性失调后重新调整心态导致矫枉过正的反应.

所谓免罪体质与PsychoPathy
这一块算是重头戏吧, 因为其实我已开始就想写的是Psychopath和Psycho-pass的联系, 但是剧情一直没有进行到那个份上 所以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 既然已经完结了 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说一下我对Psycho-pass这个神一般剧名的感想.

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因为这个名字才决定追Psycho-Pass的, 因为Psycho-pass就是Psychopath(精神病)的谐音, 个人觉得很有意思. 而我也一直抱着PP系统评判总在某点上会与精神变态有联系的想法在看的. 一直看到第11集, 证明它们间的确是有联系的, 所谓的免罪体质不就是一个终极Psychopath吗?  心理学诊断手册里是没有Psychopath这种病的, 一般都是把反社会人格综合症作为Psychopath学名, 不过我总觉得是略有不同的. 历史上很多变态连环杀手都被认为是Psychopath, 包括希特勒也是.  Psychopath的一大特征就是缺乏道德认知, 也几乎无法体验深刻的感情, 换言之就是冷酷无情, 因此很多人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很多人认为Psychopath一般IQ都颇高(这点有待商权不过的确不少人如此认为), 这几点上来说槙岛老师也算是符合的. 同时系统说的免罪体质许多都是前杀人凶手这点也符合这个推论, 既然无法体会感情那就能理性思考这应该就是为什么这系统会选择这些人.

从免罪体制的判断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系统是如何评定犯罪系数的. (声明: 目前我们对于脑的功能知识的还是很少很少, 但我也只能从我们现有的科技上来推断系统可能会使用的技术. ) Dominator能够在瞬间就读出犯罪系数, 应该说是不会做用完整的脑部扫描然后判定的, 所以大概还是根据一些生理上的反应, 那么我们现有的与心理状况联系起来的表面生理反应主要就是以下几种: 心跳, 体温, 血压, 呼吸, 以及汗分泌, 和瞳孔大小等等. 这样的系数目前普遍用在测谎上, 当然很多心理学实验也是大量使用的. 这些系数主要用来测量人的兴奋程度. 其实测谎机到底有多少用业内似乎都不是很确定, 因为你也不知道一个人紧张狂冒汗到底是因为在说谎还是在担心被当成坏人(反之亦然, 我们也可以控制说谎时毫无明显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 这些表面的生理测定方法其实是相当不准确不可靠的. 所以必须假定巫女系统会运用到更加高端的设备(毕竟是科幻片).

目前世界上比较高端的测量脑部活动的设备不外乎EEG (Electro EnchephaloGraphy)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及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EG是测量脑电波, 但并不能探测到很深层的位置, 而PET和fMRI是靠测量脑部供血流量等去判断脑部活动. 打比方, 如果一个人需要回忆或脑内记录某件事, 那么此人脑内主管记忆的中心, 比如海马体就会开始活跃. 而脑部的活动需要供血(用脑消耗卡路里), 于是只要追踪供血量就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激活脑部的记忆中心. 那么假定犯罪者通常都是冲动性, 所以普通人只要在犯罪时(或有犯罪冲动时)就会激活脑内某些部位 (比如情感掌管部位杏仁核,), 而另一些部位的功能会减弱(比如理性思维部位前额叶), 接着犯罪过后可能会有罪恶感产生(继续情感中心). 那么只要监控这些重点部位应该也能够达到判断此人是否可能会犯罪的作用.

如果说PP系统/Dominator也是用差不多的道理去即时跟踪各人的脑部活动, 那么所谓的免罪体制就是那种犯罪时并不会有太多激烈脑部活动的人 (或者说与犯罪有关的部位不会激烈活动).  而Psychopath的一大特征就是情感单薄, 道德观薄弱. 因而得出Psycho-pass的人很容易会是Psychopaths! 于是乎, 一个要防备犯罪的系统却结果被一群前犯罪者操作这件事也就能说得通了.

最后一点证明巫女系统的工作方式与大脑呈像有关的地方, 在于巫女系统运用的PP测量词汇叫做色相, 而一般fMRI显像是就是用不同的颜色去代表脑内不同部位的活跃程度, 不活跃的地方就是白色的 (见下图). 用PP里的词汇说一个人的色相是纯白=低犯罪系数的话, 那么脑部无过度波动也是白色, 这下就能与fMRI的呈像颜色连起来了.


至于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根据心理状态的分配工作等等, 目前也只能做到用一些笔试去测量,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IQ test,人格测试等等的(现在很多雇主招人也会用). 至于此类测试的准确度那就见仁见智了. 毕竟是人设计的测试, 总不可能100%准确的, 也是会受到前篇提过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具体怎样这里不累述了.

TOP

Psycho-Pass设定杂谈·思想

在写第二篇的理论之前想为第一篇加些注解, 就在我拖文的这几集里揭露了有关巫女系统的真相, 这个揭露更加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想...既: 巫女系统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它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代言或者说实体化. 意识形态说白了, 就是为既得利益者/当权者服务的工具, 问题是谁为当权者, 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社会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辨识, 虽然可以说是zf, 但在一般的民主国家里这个设定能够轻易得变复杂. 而巫女系统正是把这些既得利益者简化了. 应该说, 没有比人脑更合适的决策者, 因为再怎么把当权者的权力虚化, 他们仍然是人. 简而言之,当权者做的决定是实实在在能影响到被统治者的, 而他们最直接的影响力就是通过设定并传播意识形态即psycho-pass系统.

说到人脑, 我想到了好多年前上过的认知心理学课, 第一节课上, 教授就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如何知道狗是一只狗呢? 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 比如有四条腿, 有皮毛, 眼睛怎样鼻子怎样耳朵怎样, 但是结果都被教授一一反驳了, 毕竟狗有那么多种, 一只奇娃娃从外形上, 与一只哈士奇相比或许更像一只猫, 但我们就是知道它是只狗, 为什么呢? 而要教会一台电脑去分辨狗种 (不是把所有狗种的资料输进硬盘死记硬背, 而是见到一只陌生的生物能够通过逻辑思考分析得出它是狗的结论) 比我们想象的也要难很多. 跟别说解谜题了. 说到底, 电脑能干的事情都是靠人写出的程序, 所以归根结底人脑依然强过电脑. 所以使用人脑去作为一种分析的机制在目前来看绝对是合理的, 对我来说也并非不能理解. 问题就是, 人脑能否达到理性思考. 当然如果我们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情况,问题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为什么我说要从后现代的角度看, 之后会提到.

最后一个注解是第十九集我们亲爱的槙岛先生终于提出了福柯的理论(虽然是假想), 也就是我上一次提到的Panopticon监狱. 巫女系统的的确确就是一种控制(discipline)与监视(surveillance)的机制, 而且可以说是完全基于panopicon理论而存在的机制, 即: 通过创造被监视的可能性而去达到监视的目的, 同时并而不一定存在真正的监视, 毕竟200多个脑都无法同时监控这么多人口. 当然之前说过了Panopticon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系统, 不可能真实存在并无误的运行, 所以巫女系统会出现漏洞一点也不出奇.

扯了一大堆开始正题, 第二弹我们主要讨论后现代以及媒介的问题

Baudrillard的超现实后现代
说到Baudrillard就不得不提当代流行文化里有多爱他的理论, 首当其冲的莫过于The Matrix, 一开始就直接出现了Baudrillard著作的本体. 然后整个电影的世界观基本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设定的.
个人一直都很喜欢Baudrillard开篇的那个故事, 它很好的阐述了何为超现实(Hyper-reality). 故事大概是说, 某一天, 一个地图制作人想要做张全世界最详尽的地图, 于是他开始了考察和制图, 而等到地图做完以后, 他发现地图本身的面积已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疆土, 于是地图成为了国家, 而国家本身就成为了现实的沙漠 (The desert of the real).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 当表现形式(representation) 无限向真实靠拢时, 它就会变成一种比真实更真的东西, 届时我们便分不清何为表现形式何为真实了. 换句更绝对的说法: 在后现代的理论里真实并不存在, 我们拥有的只有表现形式.
于是乎, 所谓的真相在后现代的理论里就是个伪命题, 你再怎样想去证明它的存在, 它越能自证为一种表现形式, 毕竟我们主要用来交流的工具:语言, 它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这个圈根本就绕不出来.
为什么说Psycho-Pass的世界是个后现代的世界呢, 其实很显而易见, 第二集我们就能看到PP的世界里人的生活大体是通过投影来实现的. 最简单的层面就是周围世界的外表, 味觉, 以及身上的穿着都是通过投影实现而非真实现象.
在这个世界里重要的并不在于你真的穿了什么, 而是你的穿着是怎么被表现的. 又比如女主今天想要看到房间是维克多·奥塔 (Victor Horta)的塔塞尔公馆(Hotel Tassel), 房间就能变成那样, 但它绝对不是真正的塔塞尔公馆, 它只是一通过投影表现了数据库里的塔塞尔公馆. 但这样的房间就成为了女主在那一刻的现实, 她能看到触摸到的无论是不是一种模仿都是她的现实, 所以房间外表的真伪对女主来说并不重要, 她能够看到的样子就是最真实的.




这里用到Hotel Tassel很有趣, 因为这个公馆在涉及上可以说是完全推翻了之前的美学理论, 彻底创新, 也是"新艺术"中的第一个作品, 换言之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 而Hotel Tassel被设计出来的时候正是所谓的现代时期(modern era).  PP的世界却只能去模仿之前一个年代原创的作品, 也说明了这个世界自己本身早就没有任何原创, 这个细节更能凸显PP的世界为后现代(post-modern)的本质.

景观社会/Society of Spectacle
其实以上塔塞尔公寓的例子也同样适用于Guy Debord的景观(Spectacle)理论.既然我们说到政府/系统的控制, 因此可以转换到一个更加批判性的理论上来看PP的例子.  

综上所述其实PP的整个世界观就是架构在一个超现实的平台上, 这点虽然日后提到的不算多, 但是我一直认为它是PP的中心思想之一.

当然我说它是中心思想那就显然并不是指这前几集昙花一现的投影设施, 而因为这是PP世界观里最核心的观念:巫女系统的基石. 之前提到的人脑控制系统在这里就重要起来了. 之前就提到了, 如果整个世界是建筑在后现代理论基础上的话, 那么客观判断的能力其实是不存在的, 所谓的客观也是我们主观的臆想罢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假设我现在说的客观的概念或许与看官们心里想的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 如果客观判断根本不存在, 那么巫女系统的存在便并非不合理(因为理也是个主观存在).

当然巫女系统的合理性不是我们讨论的要点, 这里要讨论的是巫女系统是如何通过景观/Spectacle去控制社会关系的(个人不喜欢景观这个翻译, 以下继续用Spectacle).  其实Debord的理论和Baudrillard的理论本质上是很相似的, 都是在讨论表现形式是如何改变人与外界的关系. 不过Debord的理论更加尖锐, 算是直接批判资本主义系统的. 但是技术发展到今时今日他的理论基本上适用于世界上多数发达社会.  
Debord的中心思想为: 由于Spectacle的大量介入生活, 人际关系亦成为了一种表现形式, 就是说, 我们平日里通过表现方式演出了"我"这个概念, 所以真实的人际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Debord在文章里说过" The spectacle is not a collection of images, but a social relation among people, mediated by images" (景观并非一组图像, 而是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通过图像折射而成). 比如说, 女主想要表现得知性优雅, 她就只需要让投影系统为她穿上她认为知性优雅的服装即可, 她本人是否知性优雅无关紧要, 但是她作为一个景观所表现出的样子是知性优雅的, 这也就构成了外界对她的看法.

而Debord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人往往会沉迷于表象 (在Debord的理论里其实就是资本主义里的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 而忘记他们的生活无比贫乏的事实.  这点其实与前篇提到的hegemony紧密相连, 所谓的景观, 就是让人们忘记生活困苦的一种消遣(distraction). 其实Psycho Pass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种表现方式, 因为其实它与人的精神状态没有直接联系, 只是用数字和颜色去表现某种主观的分类而已. Debord理论里的商品, 完全可以被Psycho pass代替. 因为人都执着于自己的psycho-pass而忘记了他们正在被这套系统管制的现实.



巫女系统是人脑构成的这个设定更加说明了: 虽然这个系统有着客观的表象, 它的本质是主观的. 人们认为它是客观的原因就是它的表现形式传递出的信息是大多数人认知中的"客观"的一种折射. 比如利用电脑系统, 利用各种机器去管制符合社会上人们对于客观的幻想(其实是我们当代社会对于客观的幻想). 而Debord写书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这个虚幻的现实, 从而去反抗整个系统, 改革社会. 看到目前槙岛代表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麦克卢汉与媒介理论: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说到槙岛, 就不得不提到他这个人代表的一些理论. 首先, 槙岛的设定是书虫这点就代表了一种旧时的秩序, 从麦克卢汉的理论上来说, 他代表的是所谓的印刷文化(print culture), 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现代文化(modernism), 因此他反对了巫女系统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无可厚非.  但是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麦克卢汉的理论里最著名的一点就是:媒介即信息这句名言. 很多人把这句话当成是麦克卢汉的最大问题, 即过度夸大媒介本身的功用, 而忽略了人在使用媒介时起到的作用. 其实不然, 媒介即信息, 仅仅说明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会影响人类对这条信息的解读方式, 这点应该没有错, 正如槙岛在第15集里说的, 读实体书与读电子书有本质上的不同, 因此人对某本书的想法可能被他接触的媒介所影响. 当然具体这种影响是否真如槙岛说的那样先不讨论. 但是这个理论并非低估了人的功用, 而是说明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传递信息, 而是在与媒体的接触中有可能造成一种具体思考方式的构成.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里印刷文化的特点在于: 平面型思考-->理性思维方式, 另外还有视觉为主的思考模式, 行业专门化, 国家主权等等特征都是通过印刷文化形成. 但是, 我们目前生活的社会已经从印刷文化开始转变为了电子文化(electronic culture), 而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电子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立体型思维, 即理性感性并存, 多感官, 多媒体, 信息传递迅速化, 地球村等等现象都是通过电子文化来达成.

看到第19集以后, 这个观点对于解读Psycho pass的世界观就变得无比重要, 在psycho-pass的世界里, 巫女系统虽然表面上代表了电子文化, 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舍弃印刷文化中的很多固有思考模式, 比如说国家主权化, 以及行业专门化. 一方面不断发展电子媒体, 一方面封闭国门, 一方面通过投影开发立体型思维,一方面通过psycho-pass去强制行业专门性, 这些特性都是互相矛盾的.

这种矛盾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叫做:"后视镜综合症" (Rareview Mirror Syndrome).  简单说就是我们不断的用过去的思想去看待新兴事物, 比方说, 电视开始流行起来以后, 人们开始担忧电视对社会的影响, 从麦克卢汉的角度看, 这只是因为我们并不能用新的思想去看待这个新文化的产物, 其实每次一有新媒介出现, 相同的担忧就会出现, 然后过一阵子大家就会发现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颠覆社会的问题, 只是文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这个理论其实与Debord的理论异曲同工, Debord也认为, 对商品的沉迷只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一个过程, 而重点是如何跨越这个过程(即如何引发革命). 只不过麦克卢汉认为这样的过程是好事, 而马克思批判理论家则不一定.

如此来看, Psycho-pass世界观里的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并非巫女系统本身, 而在于这个系统并没有完全的接受电子文化的思考方式, 因此它最终会走向衰败. 如果我们假定电子文化是不可抗力, 那么印刷文化的思想必定是会被替代的. 所以19集最后提到的粮食问题也就是打破印刷文化思维的缺口, 主要就是突破国家封闭这个关键点, 同时激化巫女系统内部思维的矛盾, 迫使系统重组.

其实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槙岛这个人与巫女系统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一方面热爱书籍, 但是他的思考模式并非完全平面的, 从很多层面上说他应该是思想方式最立体的人. 所以说他正是巫女系统的反面. 因此大概可以猜测是两败俱伤的情况.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