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UC纪元的MS发展史

1L,资料文章转自“老战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MS发展史(一)

一年战争前的MS发展
[前言]
在宇宙世纪中,联邦与吉翁等阵营最为活跃的兵器,首应为M.S.,亦即MOBILE SUIT。
其名称的由来,为「机动泛用宇宙战术载具」(Mobile Space Utility Instrument,
Tactical)之缩写称呼。一般而言, MS乃是在米诺夫斯基粒子为背景下而成立之作战兵器。
如同其名称所示,是为了在宇宙空间中,作为广泛战术目的运用之机动武器。
拥有约18公尺左右高度的巨大人形MS,在一年战争与之后的期间里,开发了许多种类的机型,也在各种不同的战场中活跃著。
为此之故,MS日后似乎也变成「人形机械人」的代名词而被加以使用——纵使其运用范围已远超出宇宙亦然。
[MS的前身]
原本便装置著机械手臂的工程用小型作业机,可说是MS的始祖。
但促使其戏剧性地朝向现今MS形貌变化的契机,则是在宇宙殖民地建设事业中,宇宙工程作业用机械需求的迅速激增。
宇宙殖民地为在当时,为完全不适用於历来土木建筑知识之超大规模建筑物,故以既有工程用重机械,要在极短期间内,构筑完成当时为宇宙移民计划支柱的殖民地,则不可能办到。
在此时,为了在无重力环境下作业的效率化,而以其决定角色登场的,则是吉翁尼克公司(Zionic)所制造的空间作业用机---ZI-XA3。
由於XA3被定位於工程用作业机械的属性,并不具有如同MS般运动的弹性、反应与敏捷性,但受无重力环境下作业的开发前提影响,此机成为大抵克服各项MS基础技术的先驱。
事实上,此机种便正是日后萨克等MS的直系元祖。
急於战备的第三区-吉翁公国-从很早的时刻,便开始研究摸索著能扭转战局的划时代新武器。对吉翁而言,此型ZI-XA3便有如突破重重障碍的一道曙光。
研究机构在此XA-03型上换装高出力引擎,强化其机体结构,并追加宇宙空间机动用之向量推进喷嘴,以及火力控制系统等等。
在经过各项改造工作后,货真价实的首架Mobile Suit——MS-01‘克拉普曼‘诞生了。
[MS的诞生]
宇宙世纪0058年,建立共和国体制以来,吉翁公国已觉悟到终须与地球联邦一战的局面。然而,由於国力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要在将来的战争中获取胜利则至为艰难。
在此时,公国军将注意力放到米诺夫斯基粒子上。
在0070年吉翁公国所进行的实验里,确认了其两项在军事领域的有效之处。
其一,在高浓度米氏粒子存在的空间中,因电磁波的阻碍效果,将难以运用雷达装置的长距离搜索、导引武器使用,以及凭藉远距离通信手段的部队指挥等等。
其次,米氏粒子会使得电子回路发生失误或机能障碍,因为此而施加之防护系统代价昂贵,就飞弹等精密导引武器的重量、尺寸等方面,其成本效益将不能上算。
就此些特性,米氏粒子的出现,一举将过去以来的武器体系抛入历史。亦即在战术层次上,远距离武器被无力化之结果,由於需凭藉飞行员直接以目视找出敌踪并攻击,因应接近战斗的武器体系,似乎将是必要的产物。
针对此一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发展,公国军在当时成为战力骨干的宇宙舰艇、宇宙战斗机之外,转而朝向於近距离交战中,具有优越缠斗与运动能力的机动兵器摸索。
研究当局提出诸多战力整备计划,获采用者,即为由两支作业用机械手臂,与行走用双脚构成之宇宙用作业机械(即ZI-XA3),将其发展为战斗用的计划。
[机体运动与AMBAC系统]
相对於宇宙战斗机,此计划的优越性如以下说明:
如前所述,在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下的宇宙空间中,必然需要近距离缠斗之交战型态。如此在战斗中,传统宇宙战斗机受到搭载推进燃料限制,运作时间便极为短暂。
例如宇宙战斗机在与敌机交会后,欲再次使机体与敌接触的状况,得朝行进中的反方向喷射,且一定非得藉由喷射以修正其机体方位不可。此时推进燃料的消耗量是极大的,在旧型宇宙战斗机的情形,180‘姿势变化要在2.5秒进行,约30次即会耗尽推进燃料。
而由於在无大气存在的宇宙空间,不会受到空气阻力或摩擦等阻碍的关系,此虽有利於加速时的机体速度保持,却造成机体运动时极端不利的影响。
有鉴於此,MS的开发厂商,吉翁尼克公司的技术群,研究出「AMBAC系统」(Active Mass Balance
Auto-Control,主动凭质量运动自动控制姿势)来克服此一问题。
相对於传统战机欲变换其机体姿势,而利用向量火箭喷射的状况,AMBAC系统则可藉由使手或脚高速移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改变机体的方位与姿势。
由运用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之强力核融合系统,与将所产生动力传递至各关节传动部分之微波系统,使如MS般巨大的机体,也可快速运动其手脚,拜此之赐,将可实现3秒内作180‘的机体姿势转换.
如以此方式运作,由於也可以在几乎不消耗推进燃料的情形下控制机体,便能够大幅地延长作战的行动时间。
再者,如果能擅用MS的四肢,也可不用到推进燃料而作加速与移动。
举例而言,操作者可藉助「踢」向漂浮在宇宙空间的陨石、残骸等大质量物体,而获得推进机体的效果。
再者,具有手臂与手部的MS,将获得更多的优越点。在各种不同的战术性场合中,能够因应状况的需求而自由地更换所持武装。
在此之外,如配备高精密度的操控手臂,不单是战斗,并可同时进行种种的大型作业。
当局更判断,如进一步加以改良,也可作为陆战武器而广泛地运用。
(如前所述,MS便是以工程作业用机为原型,而该机在月球表面,或殖民地内部等重力环境下,也有实际运用的成果。)
就这样,宇宙世纪0071年,吉翁的MS开发计划展开了。
此外,对拥有MS搭载能力的宇宙舰艇开发,以及现有舰艇的MS搭载能力改装,亦与前者同时进行。

TOP

MS发展史(二)

MS开发技术之动力问题
[MS的动力系统需求]
在把MS作为武器投入实战之前,尚有种种的技术性难题是不得不加以克服的。
其中也是最大的问题,便在於MS所采用的动力系统。
初期的MS由於在动力源上利用燃料电池、高效率蓄电池,或原子能电池的缘故,机体出力总是有其上限,且在持续行动时间上也有其决定性的界限所在。
原本被定位在具高机动力移动炮台角色之MS,以此种程度的动力源来说,也不是不能够从事战斗行动。
然而,由於在严酷环境下的实际战斗,往往需要超过理论数值数倍以上的保守估算,吉翁当局便开始寻找搭载於MS机体上,并足以与当时主流之核融合系统匹敌的动力来源。
MS本身的作战效能,在地球联邦与军方内部,也於相当早的时刻便有所讨论。
其所作成的结论为,即便没有米诺夫斯基粒子作用下的绝对性ECM(电子/电波干扰装置)出现,在现有已高度发展之电子作战时,雷达、电子侦搜类装置的效用由於经常遭到反制而正逐渐弱化中,而在宇宙空间环境下,在战术性行动上,接近缠斗最终应将成为交战样态的主流之一。
然而,造成联邦方面无法将MS实用化,便是导因於此一动力源确保的问题。
当时之核融合系统,绝非理想的机体动力源。
确实如将重氢与氦3(He3)以燃料方式加以运用,是不会产生危险的放射性残留物质,
但在系统运作中,仍会产生大量放射线(如伽码射线等)。姑且不论大型宇宙船,就MS设计上,由於将需要解决接近人员驾驶舱之动力源放射线遮蔽问题。故核融合炉等装置的使用,在当初便自始不列入考虑之中。
[米氏融合炉技术的突破]
最终突破此一技术性瓶颈的,便是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应用。亦即被采用到MS开发上的新型核融合炉。
前面提到,核融合炉在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线。为遮蔽此一放射线,需要非常庞大的设备,而遮蔽放射线的庞大设备,是使得运用核动力的宇宙船等载具,无法作到一定程度小型化的原因。
在把MS作为武器投入实战之前,尚有种种的技术性难题是不得不加以克服的。
其中也是最大的问题,便在於MS所采用的动力系统。
初期的MS由於在动力源上利用燃料电池、高效率蓄电池,或原子能电池的缘故,机体出力总是有其上限,且在持续行动时间上也有其决定性的界限所在。
原本被定位在具高机动力移动炮台角色之MS,以此种程度的动力源来说,也不是不能够从事战斗行动。
然而,由於在严酷环境下的实际战斗,往往需要超过理论数值数倍以上的保守估算,吉翁当局便开始寻找搭载於MS机体上,并足以与当时主流之核融合系统匹敌的动力来源。
MS本身的作战效能,在地球联邦与军方内部,也於相当早的时刻便有所讨论。
其所作成的结论为,即便没有米诺夫斯基粒子作用下的绝对性ECM(电子/电波干扰装置)出现,在现有已高度发展之电子作战时,雷达、电子侦搜类装置的效用由於经常遭到反制而正逐渐弱化中,而在宇宙空间环境下,在战术性行动上,接近缠斗最终应将成为交战样态的主流之一。
然而,造成联邦方面无法将MS实用化,便是导因於此一动力源确保的问题。
当时之核融合系统,绝非理想的机体动力源。
确实如将重氢与氦3(He3)以燃料方式加以运用,是不会产生危险的放射性残留物质,
但在系统运作中,仍会产生大量放射线(如伽码射线等)。姑且不论大型宇宙船,就MS设计上,由於将需要解决接近人员驾驶舱之动力源放射线遮蔽问题。故核融合炉等装置的使用,在当初便自始不列入考虑之中。
[米氏融合炉技术的突破]
最终突破此一技术性瓶颈的,便是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应用。亦即被采用到MS开发上的新型核融合炉。
前面提到,核融合炉在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线。为遮蔽此一放射线,需要非常庞大的设备,而遮蔽放射线的庞大设备,是使得运用核动力的宇宙船等载具,无法作到一定程度小型化的原因。
然而,应用米诺夫斯基粒子的Field System,将就此突破此一既存的技术性限制。
对米诺夫斯基粒子的立方格状结构进行压缩,为压缩所加入的能量,将被转换为表面以上之重大质量。各个粒子形成等同於质子重量的立方格结构,则在接近至He3及重氢原子核的近距离时,当成安全办(trap)的作用。
应用这一性质,产生核融合便较为容易了,此被称为「米诺夫斯基˙约涅斯科型核融合炉」。
在此形式下,不单是将产生爆发性能量的炉心封入,所产生的放射线能量,也将成为超结晶样态下之立方格的能源,而被积蓄、释放。此不但可实现过去核融合炉所达不到的高效率化能量转换,且融合炉本身的控制也非常简易。
再者,此型核融合炉包含遮蔽设备,仅约数公尺立方大小,及能够获得远远高於过去核融合炉的强大出力。
[新型融合炉的关键影响]
依照米氏物理学概念设计而成之新型融合炉,不但体积极为精简,且虽然由於遮蔽较薄,MS在损伤后易使所搭载动力炉诱爆.但整体而言,相对较能够安全地提供MS运作所需的充足动力。
促使吉翁决定将MS投入实战的,事实上可说是拜此一新型融合炉开发成功之赐。
而实际上,联邦军延迟至一年战争后期才投入MS参战,也是由於研发成功此一新型融合炉所耗费的时间所致。
然而,一旦吉翁的萨克型MS开发完成,且其机密的重要参考资料落入联邦手中,在拥有人力与物力优势的背景下,联邦在极短期间内便已成功地开发出高性能的MS动力系统。
而这也可由RX-78钢弹系列的出现,明显地观察出来。
[MS动力系统概述]
宇宙世纪中,MS的动力系统,大抵可有以下两类构成:
1.动作四肢、躯干与机体部分之动力系统。
2.藉由推进燃料使MS机体加速之动力源。
其中,在第一部份为所有MS与MA共通,即藉由称为米诺夫斯基˙约涅斯科核反应炉提供出力。
但关於第二部分,则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如同本文上面所提到的,米氏炉与现今研究中的热核融合炉不同之处在於,其不仅运用磁场封闭炉心部分,由於应用米氏物理学技术,因此得以实现原子炉的小型轻量化,以及高出力化。
热核反应炉虽适用於活动MS机体之动力来源,但在部分的开发技术中,亦可兼具推进加速之动力功能。
首先,如将推进燃料透过反应炉喷射,而形成推进力量,此系统即称为热核火箭引擎。
其次为液态火箭的推进概念,在液态火箭中,燃料与氧化剂两者被称为推进燃料(propellant),并以化学作用使其产生热能,作用的产物则透过在喷嘴内膨胀所生之压力,使热能转换为运动能量,形成气体而喷射。
但在热核火箭则是将「核融合燃料」,与另外作为推进用气体的「推进燃料」分别储存,而后者仅是接受来自炉心的能量,自身并不会自行作用产生能量。因此,其特徵便在於推进燃料,与核融合炉燃料两者间的区隔性。
相较於热核火箭引擎在宇宙空间的运转,需要自行准备所有的推进燃料,热核喷射引擎则是在大气环境下,导入空气作为推进来源。此乃是以氢作为媒体,将来自於反应炉的热能传导至空气,使其高速喷射产生反作用推力。
而将此一热核喷射动力系统所产生的高出力,采用於陆面行动机体,则称为「气垫运动」(hover maneuver)系统,此将大幅提高MS的机动性。
以热核推进方式由於仅需装载少量推进燃料便得以运转,在大气圈中是较为有利的。但是,喷射引擎也当然无法在真空的宇宙中运用。
为此,为了机体作战环境考量,而开发在宇宙空间中可切换为热核火箭之「低轨道型式引擎」(hybrid type engine),通常所说的热核火箭/喷射两用的动力来源模式。

TOP

MS发展史(三)

[人形兵器的操控与其问题]
在MS开发过程中的最大技术障碍,除了前述之能源与动力系统之外,便是如何将MS的复杂机体控制,尽可能直接化的操控系统(control
system)问题。
在MS萨克被研发出来的时点,人形机体之自主控制技术已告成熟确立。当然在理论上,以双脚站立步行对应地形的随机变化,或从丧失平衡状态的回复等等,并不需要藉由驾驶员的手动操控来达成。
但事实上,因为各种状况过於复杂且分歧的结果,要达成上述自动化操控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要提到困难,莫过於要让驾驶员的各种意志反应在机体动作上之操控问题。
要作到使MS单纯动作的程度并不困难。不管怎样,透过自动控制设计,基本的动作几乎无须驾驶员操作便可进行。
但在实际战斗中运用MS的状况,便不是如此单纯。
事实上,如果将MS置换成人类步兵来考量的话,在人类要产生何种动作时,并不会逐一注意手脚四肢各部位的动作。
举例而言,在进行枪炮射击的场合,人类以灵活的手部握著枪柄,举起持枪的手腕与臂部,以准星瞄准目标并扣下板机,这一连串的动作,人类可在几乎无意识中自动进行。
然而,在如同前述单纯组合下,MS的操控体系只可进行单纯的射击,而驾驶员的立即处理能力应该也已经被制约。
况且,在实际的作战行动中,则要持续进行远较繁复的各种动作。
在此方面,MS萨克的操控系统方案,则以机体行动目的来区别,使一连序的动作程式化(当然,在各种动作中将因应状况变化,而进行自动控制。),而驾驶员便从这些程式中,选择合乎其所欲之行动目的者。此系统被称为「主动任务控制」(active
mission control,简称AMC)。
就此种稍嫌单纯的操控系统,在当初亦有许多质疑AMC效用的论调,但搭载AMC的实验机与其他竞争系统时,则具有压倒的优势结果。因此,AMC便正式地被采用为萨克的操控系统。
AMC虽是单纯的系统,但拜其简易单纯之故,使其能够非常弹性的运用。
而驾驶员的养成也变得较为容易,其结果,也是使吉翁军在短期内产生众多熟练驾驶员的主因。
[学习型电脑之出现]
经过反覆的实际作战行动经验,数项关於AMC的缺陷点被提出探讨。
在此之中最重大的问题,便是针对想定以外的意外状况,ACM无法加以有效的因应。
特别在萨克开始运用之后,程式范围外的突发事项接连发生。虽然在AMC的设计上,对於例外事项所造成的危险,也可组合搭配各行动选择而加以避免,但在实际的运作上,除了一部份天才外,如此成功地作到紧急回避性操控的驾驶者,则是很稀少的。
此问题虽被认为可由收集MS行动资料而解决,但资料量的膨胀,也造成驾驶员负担的增加,结果使MS表面上的性能,变得更大幅依存於驾驶员自身技术的情形。
嗣后,AMC历经多次的改良工作,达到新手士兵也可发挥最低限度机体性能的程度,但萨克的战斗能力,也比当初所预定的水准要被降低得许多。
关於MS开发,远较吉翁落后的联邦军,从研发当初便致力於开发出超越AMC的操控系统。
此后的完成品,即一般称为「学习型电脑系统」,正式名称为「智慧型导航控制」(简称ICN)的操控系统,并约从称为钢弹的试作MS开发计划的最后阶段导入。
此ICN系统基本上虽并未改变AMC系统,但后者的重大缺点,即伴随资料量增大而使操作性下降的问题,则完全获得解决。
此为弗拉那甘博士(当时归属吉翁公国,在被称为新人类的特殊能力者研究上,留下许多成绩的人物),於大战前所发表之「先制性行动预测理论」应用於电脑系统的成果。
「先制性行动预测理论」为将新人类能力者「事先判读状况能力」的理论化产物。在ICN系统,基於此理论所开发的电脑,将尝试事先判断驾驶员思考的惊人之举。
实际上ICN所能预测的,仍是在相当短的时间范围内,且仅局限在有某种程度预测幅度之情形,
即使如此,此系统确实为MS的操控系统带来重大进步。引入ICN的操控电脑,能配合驾驶员之思考模式或心理状态,以适切的形式提供其操作方法
(令人惊讶的是,在完全与驾驶员同步的系统上,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减到最小),使即使是初次驾驭MS的人,也可发挥与一般士兵驾驶的萨克抗衡程度之充足性能。
此实际例证,可在试作MS钢弹的初次实战中,由几乎未经驾驶员训练的阿姆罗˙雷所创下的战果而得。日后观察阿姆罗˙雷的能力,其成果也是令人惊异的,
而此结果也使吉翁方面对ICN的效用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习型电脑与其应用]
ICN系统基本上沿用了既有电脑系统。如同前述,其构造与历来之AMC系统几乎未有改变,而「事先判读」系统,则透过内建之软体部分加以实现。
在电脑技术约已达到上限的现状下,如同人类般思考的电脑系统仍未成功开发问世。
此种系统因为要彻底模拟人类的思考模式,为了系统运作机能,大量的事例学习(case study)是必须的。
而这也是ICN被冠上「学习型电脑系统」此别名的缘故。
特别是初期钢弹的运作资料,将对日后量产机GM之ICN产生重大的贡献。
以性能而言,除引擎出力外约略与萨克同等级的GM,却也留下预想之上的战果,以钢弹历练出来的ICN系统应被大加考虑。
此外,到了大战后期,吉翁方面也终於开始导入与ICN相当之AAMC(advanced active mission
control)系统。最初采用AAMC之机体,为陆战MS德姆(MS-09),一部份水陆两用MS也加以采用。
此类机体由MS之王牌飞行员(ace)所供给,相关单位并倾全力收集进度远较联邦INC系统落后的驾驶员资料。
然而直到战争结束,AAMC并未完全普及化。这可说是由於深植於吉翁军内部的派阀意识之结果。
由於吉翁军有如此多样化的MS存在,使开发体系也无法加以一元化,此对AAMC的导入造成极大的障碍。
谈到在吉翁军内部感兴趣的MS操控系统,应该莫过於对被称为「赛可谬」(psycomu,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之简称)之思考控制系统。
此系统除了由弗拉那甘博士的研究组织所研发,透过介面(interface)直接运用驾驶员的脑波外,其他部分则非常酷似於ICN系统。
赛可谬系统能直接模拟具新人类能力驾驶员的思考。为此之故,其远较拟真思考预测之ICN系统,获得更长时间的同步效果(据说最久可达数分钟),使其在米氏粒子下得以实现远距离操作功能。
虽然此技术后来被应用於无人机bit上,并在战斗中以单机获得绝大的战果,但因驾驶员需要非常特殊的才能,也需配合特定驾驶员研发完整之特制机种,一般而言,仍非实用普及化的系统。
另一方面,因阿姆罗˙雷出现而不得不承认新人类存在的联邦军,也继续开发比ICN更为扩充之新人类型式之NICN系统。
此虽亦搭载於钢弹试作3号机以后之机体,但在未获得充足资料收集前便遭到击毁。(老战友注:此处所指的应是NT-1用机)。
倾向重视兵器泛用性的联邦军系开发阵营,在此之后中止其对新人类相应兵器的开发计划,倾注力量於完成充当一般兵器之MS。
但在其他开发机关中,赛可谬研究仍被继续进行,并将在往后的时代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TOP

MS发展史(四)

MS用火药式武器:一年战争前及战争初期
MS以其泛用性而可持用各式各样的配备武装。其中最普遍之武器即为此处所要提到的火药武器。乍见之下,这类装备仅看得出人员用小火器「扩大版」,就让我们在回顾期开发历程的同时,观察其技术面之特色。
[MS用机枪]
在MS用之武装中,以统称「萨克机关枪」(zaku
machine)的大口径炮最广为人知。此并非单一种类火炮的名称,实际上乃是指称「特别为萨克所运用的武器」。
那麼,此「萨克机枪」为最初期开发给MS用的手持火器。当初作为MS用的外部武装,其被设想在一贯型式的火药火炮上,加装单纯的发射按键之物。然而,其重量占MS的近三分之一,此令机动性大幅下降。再者,发射的后座力亦非等闲,由於在宇宙空间中,需对发射角度进行姿态控制,故预判此将造成命中率极端下降。此外,当殖民地压制作战展开,於重力下使用该武器的状况,MS甚至恐将因此后座力而受损。因此而彻底转变方针而开发的,便是此萨克机枪。迄今重视弹道直进低伸的萨克用携行火器,在此时点下,将以曲射弹道为前提来开发。话虽如此,此为1G环境的想定,於低重力状态下,亦可视其弹道为直进的。
开发工作至此是以每秒初速约400~500公尺程度为目标来进行的。此乃由於在宇宙空间的战斗,虽说是「视距内」,预判其仍是在相当距离下实行的缘故。但战技演习的结果,MS对舰艇实行近身攻击之状况显示。其对初速之需求下降至一架每秒200公尺不到。再者,相较於大威力弹体的断续性发射,能集中大量炮弹於一处,被认为是在各种战局下较有利的,故要求附加速射性能。至此以低初速、低后座来连射榴弹的「萨克机关枪」概念因运而生了。
接下来成为问题的是动作机构。由於使用人型武器,故当初亦有在连射机能上,运用瓦斯气压式、反作用力式等沿袭人员用机关枪构造的方案,但在利用此种动能上,因制作足以承受上述强度的机构过於困难,此类方案不久便受挫了。最后则采用较为可靠的电气动作式。在此附带一提,对於嗣后所添附的,藉由发射时间控制与保持炮位的腕部连结所构成之冲击吸收机构,电气式运作是较为有利的。因为透过部份点火回路的回馈(feedback)给MS侧,并同发射时微妙地活动腕部,便能吸收射击时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费了相当大的努力寻求本体之轻量化。藉由非金属零组件的采用,与轻合金铸造一体成型以削减零组件数目。其中於减轻重量上,意外产生效果的是金属药荚。当初虽然担心采用金属药荚会成为过重的原因,但实际上,与使用液体火药或无药荚并没有多大差别。
就这样,作为最普遍武器而开发的「萨克机关枪」,於对舰、对地、乃至之后的对MS战斗中,皆可看到其活跃之处。
[MS用手榴弹]
伴随战场领域扩展至地球上,单凭萨克机枪的火力逐渐明显不足。为弥补此点,当初在马杰拉战车上半部火炮系统施加若干改造,当场将长炮身炮变更为适合投掷航空机用炸弹信管之物等,持续不断地设法改进。其以吸收现地解决方法的形式所开发完成的,便是此一系列的MS用手榴弹。
此物在当初之运用目的,乃藉由破片杀伤效果使步兵无力化。但透过斟酌时机而在装甲目标上空炸裂,以贯穿、破坏相对脆弱的上部装甲之战法设计(顶部攻击,top
attack)。藉由此手段,即便面对联邦军的装甲部队,萨克亦能展现其高度攻击力。
(老战友注:这段文字有些混淆不清,事实上,空炸并不完全等於攻顶,前者所用的是高爆弹,而后者决定在成型装药喷流是‘由上而下‘以贯穿顶部装甲,所以并不是拿个手榴弹丢到装甲目标上爆炸就算数了...)
另一方面,由於此战术需要高度熟练的技巧,故也重新开发出可调整於敌上空爆炸的手榴弹,此技术与最初期高射炮所使用的信管相同,使用了定时式或气压式信管。此乃由於在米诺夫斯基粒子下,利用电波的传统接近信管将无法作用之故。此种型式的手榴弹生产数量最多,从对战车战斗、对空战斗,乃至连对MS战皆派得上用场。然而,由於是在相对近距离炸裂之故,在宇宙空间的使用上便十分困难,充其量仅是於部分殖民地战斗中运用的程度而已。
[巨型火箭炮(giant bazooka)]
除光束武器外,MS用火器中最以大火力见长的,便是此火箭炮系。其从发射统内发射自身推进式大型火箭,构造上极为单纯。为此之故,在有效射程距离、最终速度、以及弹头威力上皆远远凌驾萨克机关枪。但由於弹体远大於后者,因此亦有弹匣仅能装备五发的重大缺点。当初虽是开发作为有效对付碉堡、掩体阵地等萨克机枪或手榴弹皆无法破坏之辅助武器,但由老手来运用,将能获致萨克机枪以上的效果,故陆续产生爱用的飞行员。如黑暗三连星等便可说是其代表,据说甚至能用一发火箭弹解决一艘舰艇。大概便是此一缘故,首先供给黑暗三连星运用之新型MS德姆,自始便想定仅以火箭炮系作为携行火器。此亦肇因自一年战争后半以来,联邦学习到对MS战法,使得机关枪系武器的效果低下的关系。
就结果来看,MS用携行火器虽被集中於此两类体系之武器(机枪系、火箭炮系)而发展,但之后由於连射性与威力等问题,机关枪系武器被光束武器所取代了。然而,火箭炮系武器仍坚毅地存活下来。

TOP

MS发展史(五)

MS用火药武器之相关问题
[火炮的基本概念]
火炮大抵可以直射(加农炮)与曲射(榴炮)来区分,顾名思义,在对目标的打击方式来说,加农炮为直接瞄准目标攻击,榴炮与臼炮等则需藉由抛物线弹道轨迹的运算攻击目标,其通常亦在视距外或障碍物后发动炮击。还有,由於初速与打击方式的差异,需要具备「穿甲」效果的火炮武器,通常都是加农炮,如战防炮、战车炮等。而以破片杀伤人员与非装甲目标的则多为榴炮。
但此又需注意到火炮所使用的弹种问题,虽然由於膛线等构造问题,像是二战时的反战车炮与榴炮虽不具备弹种的可置换性,但例外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如大多数的战车炮虽是以发射穿甲弹为主的高初速加农炮,但往往也多是可以装填高爆弹(榴弹),以用来应付非装甲目标;而二战时有名的德军88mm高炮在防空作战时固然使用破片杀伤的榴弹,但在对战车战斗时,改用穿甲弹则是必然的。
另外一种区分方式则是火炮的口径/倍径比,即火炮的粗/长的比例,由於加农炮需要较大的初速,炮身将较为细长,而榴炮次之,至於臼炮则有些可能口径比倍径还大。简单地讲,同样的口径,炮身越长是越厉害的,在加农炮中,同样的88mm口径,72倍径就比56倍径要强的多。(前者是虎王用的,后者则是虎式。)
那为何原文老在提「初速」问题(炮口初速,即「弹体离开炮身」那瞬间的速度。),这边得要提出个国中物理公式,即「动能(F)=1/2质量(M)乘以速度(V)平方」在运动能弹上,欲提高贯穿装甲的动能,提高弹体的射速(亦即在考量空气摩擦与重力况下,提高最初赋予弹体本身的加速),此亦有助於弹道低伸的效果。
而赋予速度的方式以下几种∶加大火炮截面积(即炮弹底部装药的面积),与延长炮身、改良炮膛来复线等。在此些做法下,火炮口径、倍径(简单地讲,就是炮身长度)增大将是必然的结果。
[对舰艇战斗想定的MS火炮]
回到正题,原文提到原本在远距离瞄准、以高初速的较大质量动能来摧毁目标的开发案,此想定基本上是较接近战车炮与舰炮的概念的,亦即重视「初弹命中」-在开始交火的瞬间命中目标,要不也藉由「狙击/运动/狙击」的方式解决敌人。换言之,MS只不过被认定为是种「移动更为灵活迅速的炮艇」而已。
至於嗣后在开战前的改变,以速射、扩大火力效果的方式实行对舰战斗,亦即对MS战场角色的重新界定,吉翁军更加重视其运动性,因此将MS对舰艇战斗的方式转化为近距离战斗,所搭载武装也以著重近距离火力效果的小口径速射火炮为主,这种革新才会产生我们所熟知,如二次大战「航空机对战舰」的惊人战果。
但这边老战友个人是觉得应加上几点补充,否则这些设定仍是过於简略的∶
首先是当时宇宙舰艇的设计概念中,对宇宙作战舰艇的防护想定问题。在拙译[爱丽斯的忏悔]中曾经有对此加以叙述,显现联邦军拘泥於电磁波、飞弹等远距离战斗,使当时的宇宙舰艇没有如同一、二次大战时的战舰装甲,或许是这样,「萨克机关枪」才会不重视什麼彻甲力而改采高爆弹。
换言之,要「打穿」这些舰艇外层并不是什麼问题,以近距离密集火力便可使其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坏,结果使我们所看到的MS对舰艇的打法,彷佛是战斗机对重轰机的空战般(Me109
vs. B-17 ?),而非我们常会联想到的「战舰给无数鱼雷、炸弹打得千疮百孔…」等场面。
要是有妥善装甲防护的战舰,想必MS的火力搭载,仍是非得回到最先的想定,以搭载弹量少、较远距离发射彻甲弹的「狙击」方式解决不可。
另外便是目视战场环境下,对火力发扬所造成的影响,我想除非联邦舰艇想完全仰赖视距外武器从事战斗,否则这些以小口径枪炮为主的近距防空系统的存在,对MS仍是相当可怕的,加上以MS的制造成本,编队数量上又无法多如二次大战的战机般,使目标舰艇相对分配到的攻击来源是有限的,故即便假定吉翁的MS对舰艇教则中强调对单一目标施以饱和攻击的方式,对MS飞行员来说,「突入火网内攻击舰艇」想必是十分可怕的经验。
但或许是强调「主角」的关系吧,此种战法倒是甚少於设定或动画里见到(除了黑暗三连星…),其往往都是「一架MS瞬间干掉一艘船」,然而千万不要给动画中,夏亚等王牌两三秒冲到舰桥前,一阵弹雨便解决一台巡洋舰的画面给骗到了,我们不妨将这当成这是画面剪接强调「戏剧效果」的产物。在一面倒之余,实际上无论用机枪或火箭炮,吉翁军MS对联邦舰艇战斗时的折损应是不轻的。因此才会有用战术核武解决舰艇的叙述出现,因为这才是「一般人」对付战舰的捷径吧。
[MS战斗出现后的火炮转变]
但在联邦开发出MS,使MS间战斗成为主流后,MS用火炮的设计概念似乎又有所转变:亦即注重火炮的穿甲力、准确度更甚於射速,同时,化学能穿甲弹一类的MS用火器(如那个「战车铁拳」、火箭筒皆属之),似乎也日渐普遍。有些将其拉回到「现代战车战斗」的概念了。但事实上,此设定将无法回避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注重榴弹破片杀伤效果的火炮,虽然或许如上面提到的,得以在鲁乌姆会战等宇宙海战中获得发扬,一旦降到地球表面运用,在设定上,MS对地面目标「毫无保留的」破坏效率,即便在联邦GM尚未问世时,都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麼?
我们在前面固然可以探讨「宇宙舰艇有无装甲」,但这边总不能去探讨「六一式战车有无装甲」吧。然而如同许多动画表现的,MS对地面如六一式战车等所谓「老式的」装甲目标,往往跟打宇宙舰艇也没两样--萨克机枪一阵炮火,成群六一式战车便爆炸起火燃烧。假定此时的「萨克机枪」仍与原文提到的一样采用榴弹,怎样都不会产生此种效果的。
换言之,老战友自己是肯定原文提及的萨克机枪设计转变,但这并非晚到发生MS间战斗时才出现,而是在地球降落作战时便得事先作好准备的。
而在宇宙空间的战斗呢?
其实自己是认为,原文以「对舰/对MS」作为区隔是有些疑问的,把重力下的MS间战斗比拟战车战斗还说得通,因为十来公尺的MS再怎灵活,毕竟仍受本身体积与地形影响(MS只会「跳」不会飞)。但在宇宙三度空间,缺乏导引武器的视距内MS战斗,则甚至将比大气圈内,受空气、重力限制的空战来得复杂,故追求载弹量多、射速快的武装应该还是主流。亦即改换穿甲弹头的「萨克机枪」,怎样都不至於退出战场的。
在这点上,巨型火箭炮算是反其道而行的产物,在毫无空间概念、且敌我相对位置瞬息万变的战斗中,仅靠5、6枚速度不甚快、无导引的火箭弹,还想要「直击」对手,我想,能用这种武器干掉敌人MS的,大概都算NT吧!
这种武器彻头彻尾就应当是重力圈下才好用的。换言之,设定中认为萨克机枪比火箭筒更早被淘汰的说法固然只有接受,但说实在的,比较同光束武器间的区隔性,萨克机枪仍较有其特色的...
[关於萨克用手榴弹]
另外,原文所提及的MS用榴弹,在「古早」的设定资料中,这些「手榴弹」几乎都是用「丢」的,且本篇文章亦无推翻之意。
我想或许是年代关系,也或许设定者想保留「MS=人型」的意像,事实上,考量「丢」手榴弹所带来的问题,诸如对机械结构、驾驶员的冲击吸收(当过兵的就知道,丢手榴弹其实决不只摆摆手就出去了),瞄准计算效率等,都不如「直接」在庞大机体上加装掷弹筒来的合理。
换言之,MS亦可如现代战车在炮塔上加装发射器般装填不同弹种,诸如干扰箔片(chaff,
这边当然可换成「米粒箔片」…)、发烟器(…这就是用核融合动力不如石化燃料引擎的地方,现代战车引擎几乎都有排烟设计的),乃至对小目标用的S-mine
(二次大战德军就有使用的,主要以空炸、破片杀伤接近人员,人家永野护的MH都有装的说…)等等。而这种掷弹自然也不用全部搞得如动画手榴弹设定那麼的大了。
很遗憾,像掷弹筒这种「小细节」,很多时候都不会於动画中表现的。

TOP

MS发展史(六)

[宇宙世纪的早期光束武器]
光束武器虽是早从20世纪便已获研究之物,但无论带电粒子光束炮或雷射光等能源光束,结论是在当成兵器运用上皆无法实用化。
事实上,以高速度击出弹体的方式,於宇宙空间中有远远凌驾的效果,且作为兵器,构造上又较为单纯。於现实面,吉翁的机动巡洋舰桑吉巴尔上便配备大型的高速飞弹,在对据点战斗、对舰战等似乎有显著的效果。
但由於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发现,在宇宙空间的武器运用将产生重大的变貌。
此即为美加粒子光束武器(mega beam weapon)的出现。
美加粒子为正、负米诺夫斯基粒子融合后所产生的基本粒子。因为此粒子从最初便具备了高度动能,无须利用庞大加速器,产生时只要收束於特定方向,就能成为实用上具十足威力的光束武器。
於粒子加速器内发生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其电荷由T力(T
Force)构成立方格结。此立方格结构透过强力的I力场(Force)压缩,米诺夫斯基粒子「退缩」,正、反两个米诺夫斯基粒子融合,并成为美加粒子。使此时立方格结构缩小的米诺夫斯基粒子,质量增大至表面之上。
成为融合的米氏粒子之际,其一部份质量消灭后转化为能量。此效果便是以E=mc2之公式所为人知晓的「质能互换」,说是核融合反应的「基本粒子版」亦可。
藉由米诺夫斯基粒子的融合而获得高度运动能的美加粒子,其运动方向透过I力场整理并集束释放,此即粒子炮的原理。作为美加粒子炮的优点为,其具有能源转换效率达85%以上,接近雷射四倍的性能,再者,与荷电粒子炮所不同的一点,则是其光束扩散率低,不太受到地磁气的影响。
由於在南极条约下,核武的使用被禁止,此尤其使光束武器成为有用的角色。因其不会产生如同核兵器般的放射性残留物,只在一点上,能够瞬间达到核武等级的破坏力,尤其适合要塞、战舰等的搭载。
初期所开发的美加粒子炮由於相当庞大,并使用很大的电力,故设置在炮塔来运用。由於大型炮塔在瞄准上难以提高精密度,且追瞄移动目标的能力绝对不高。在此,於发展型美加粒子炮上,在粒子集束放出口的前方装备光束偏向用之力场发生器,赋予其约20度左右的光束偏向能力。
吉翁当初的确也曾认真考虑MS用光束武器的搭载。因为假定机动兵器配备亦能击沉战舰的光束武器,吉翁在舰队战上便可完全压倒联邦了。
但事情的进展并非如此简单。
初期的美加粒子炮,无论如何也非战舰尺寸无法搭载。为了使美加粒子发生,需要莫大的能源,为此,大型动力装置便是必要的。
当然,如花上时间,以MS的动力装置令光束武器运作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考量连姆塞级舰光束炮的充填,都需要数分钟的时间的话,以出力更低的MS,为了发射光束所耗的时间,其几乎毫无实用性可言。
结果到了此时点,急於开战的吉翁军,不得不放弃MS用的光束武器。(於大战后期登场的MA,说是只为了搭载光束炮而著手开发的亦不为过)
[能量CAP的革新]
然而,一举倾覆此固定概念的,则是采用於MS钢弹的能量CAP系统。
宇宙历0076年,因米诺夫斯基粒子控制技术的提升,开发出「能量CAP系统」。此为利用I力场压缩立方格结构的高能化米诺夫斯基粒子,以退缩前一刻状态积蓄的技术。米诺夫斯基立方格结构压缩至退缩前一刻,为了压缩所加诸的能量转换为结构表面以上的质量,呈现被积蓄的状态。此状态加上微量的能量,则处於非常接近状态的的正、负米诺夫斯基粒子便会融合,产生美加粒子。
被积蓄的米氏粒子透过投入若干的能量融合,形成美加粒子。此时所需要的能量,也还不到米诺夫斯基粒子发生/立方格结构缩小化所需能量的廿分之一。
此便是称作能量CAP的系统。虽然为了发射光束所需要的能量没有改变,但由於MS携带可能的小型系统,能够先充填数发光束份量的能源,其逐渐在钢弹以后的MS广为普及。
为此之故,导因於能量CAP的使用,将能够开发出既有型式所无法比较的小型/大出力之美加粒子炮。此即为「光束步枪」(beam
rifle)。利用宇宙战舰的大型热核反应炉,被充填高能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光束步枪,具备真正与战舰匹敌的破坏力。且能够使用此种光束步枪的新型MS,将拥有较旧式萨克等数倍以上的火力。
钢弹的光束步枪(beam rifle)为首先运用能量CAP的实用系统,且虽是MS尺寸,却能实现姆塞级舰主炮的出力。
就此之后,光束炮走向小型化、大出力一途,到了大战后期的新型MS,便几乎全部都搭载光束武器了。
[光束剑的开发原理]
此外,钢弹亦搭载有称作光束剑(beam saber)的新型兵器.
严格地讲,其并非光束武器。光束剑的刃,实际上为形成锥状,处於高能状态的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场」(field),其概念为进入「场」内部的物质会被加热至极高温,并且熔毁。
而供给能源至此系统的,也仍是利用到能量CAP。但是,并非如同光束步枪般使其产生美加粒子,而是一面控制且释放压缩的米诺夫斯基粒子,作出连MS装甲皆可瞬间熔断的利刃。由於此剑刃是以力场来形成,便有如物质性实体般的存在,故亦可能受其他光束剑等物所挡下。

TOP

MS发展史(七)

[光束武器同雷射的概念区隔]
由上篇的内容来讲,尽管这是打从初代钢弹问世后不久,[Gundam
Century]发行以来的共通设定,但对於台湾甚至华文钢弹圈的同好而言,可能都是甚少听闻的一件事,那就是「光束(beam)非雷射(laser)」。由於电磁波在米粒环境下的障碍,使雷射/激光於UC世界的存在,无论测距、定位、通信与讯号传递等,虽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且科技的发展亦足以使我们相信,於UC世界里,雷射的输出功率与稳定性控制,乃至需求装备的体积大小等必然有突破性的发展。
但就另一方面,雷射在作为战斗用武器方面,一来因能量转换的效率问题,二来则是所谓「半透体控制」技术,导致雷射防御屏障的缘故,故除非采取特别设计并应用在特定场合,否则已然不适用於单兵或武器载台间的火力系统(可参照敝站[联邦吉翁两大强袭兵器]一文)。
换句话说,UC世界的「光束」,事实上只是种发出可见光波长范畴的高能量粒子束而已,老战友所学有限,我不确定这种粒子束是否可是「看不见的」,但这样一来,不仅是动画表现会出现问题(炮口一指,目标就「莫名其妙」的烧毁爆炸了...),就实用面上,对操炮者也会有弹道弹著修正的问题,尤其是在宇宙无光环境下的目视战斗,此种「看得到的」光束,就有如现代枪炮「弋光弹」的道理一样吧。
[能量CAP的几点补充]
至於应用於MS的光束步枪原理...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有所提及,简单讲就是把对米粒输入能量使其产生美加粒子的程序,利用舰艇上大型动力炉「提前弄到就差最后一步」,然后再让MS带这些「表面张力」(喝酒时的用语...年轻同好不懂就算了...没必要懂)的光束枪或是
E;;;能量匣上战场使用,而MS的动力系统仅需再提供这最后一点能量便可产生光束。无论在充填发射时间、能量消耗(与所牵连的稼动时间)上,都能有较好的表现。
这一来会产生几个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首先,不管再怎强调这种能量CAP新技术的革命,或什麼「粒子炮小型化」的论点,其发射光束所需的输入能量并未减少,亦即对使用光束步枪的MS而言,提供其能量CAP充填、交换的场所,乃是进行战斗的前提要件,此当然可在「固定的」地面基地、宇宙要塞等设施进行,但於大多数的宇宙空间战斗时,舰艇当然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换言之,舰艇要搭载能使用光束武器的MS,道理上除了弹药、零部件的储存设施外,也需有连结其动力炉,提供能量CAP充填与存放的设备,而此也说明了为何在见识到钢弹光束步枪的威力后,吉翁方面没办法马上就作出一把光束枪让萨克拿,因为得要有MS、舰艇两方面重新设计改装的时间。且同时也在此再次强调一点:像钢弹一类的新锐MS仍是绝对无法脱离舰艇、独力遂行战斗的,也因此,吉翁方面老早便想到要设计大型武器平台搭载美加粒子炮的MA,因为就概念上来说,此毋宁是较直接明了些。
再者,此也多少导正我们对一年战争时期,「联邦高层一昧昏庸无能,没认识到钢弹的威力使其量产、不让舰艇搭载MS」的论调。欲使舰艇搭载MS甚至钢弹,除了建造中舰艇变更设计外,还得一一召回现役舰艇至月神二号等母港基地改装,此於平时都已是件大工程(不妨参照海军为阳字号升级所进行之「武进计划」实施过程),何况处於战争高峰,作战舰多一艘是一艘的联邦军?
此其中牵连决策的广泛,可不是「昏庸无能」一语所能道尽的。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MS赋予E-CAP能量的问题,包括能量大小、供给方式等。在日本的讨论区都曾讨论过,因为没做HG、MG系列模型所以也不清楚,据说在某些物件的模型说明书中有这样的解说图表,认为「输入的能量大小决定有效射程范围」,讨论区是有人驳斥说「假使这样,连乾电池都可发射光束炮,那为何不每个单兵都发一支E-CAP光束枪?」。一般见解认为是尽管只需「廿分之一」的能量(参见上篇文章),但对MS动力源而言仍是颇为可观的,且本身发动的能量亦得花点时间充填...一如许多钢弹动作系电玩对光束兵器的设计。
是有看到一个不算完全,但挺贴切的比喻:把能量CAP比拟成子弹药荚,而此种「外加能量」当成步枪枪膛的撞针,撞针撞击底火的力道(能量),瞬间释放药荚内火药的能量而击发弹头,此间那个「撞针撞击」所加诸的能量可不能太小的。
至於后来於钢弹Mk.II时代发明了完全无须仰赖MS动力炉、「内藏小型动力源」的光束步枪,使光束步枪的MS动力供给走上「由MS本体」、「由步枪」两系...这在日本引起挺多的讨论,我想要是「有幸」能写到那个时代的MS发展,我们再好好聊聊吧!
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光束剑--「非光束」武器?]
对於「光束步枪」与「光束剑」的区隔,仍有需加以补充之处,一般常以为「光束步枪为光束剑的能量线性释出」,或倒过来「光束剑乃是以力场将光束加以拘束的产物」,是以日后发展出外型不一的「光束剑/光束两用步枪」,甚至连标榜考究第一名的[爱莉斯的忏悔]也有「步枪是拿水柱喷目标,光束剑则是把水装在塑胶袋K人」此一比喻。事实上,早在[Gundam
Century]时,便已经很明白表示光束剑不过是「呈电浆状态的高能米氏粒子力场」而已,跟「同属」光束武器的光束步枪,原理上其实不甚相同。
就上篇文章的设定来看,光束剑的原理反而还比较接近I力场、米氏浮行效应(Minovsky
craft),只是因杀伤的需求,其瞬间输入能量的差距自不在话下。换言之,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什麼「米氏粒子立方结构压缩并释放美加粒子」、能量CAP等,皆完全不适用於光束剑的原理上。几乎毫无例外地,历代MS光束剑的能量皆来自MS本体的动力炉,理论上,只要「还能动」(会「动」跟会「移动」是不一样的,前者由米氏动力炉提供,而后者则是推进燃料...可参照[MS动力系统]一文),於未超负载、运作正常的情况下便可持续使用光束剑,无须考虑到什麼E-CAP补充的问题。
硬要ㄠ的话,两者只是在动画中的「表现方式」差不多而已,都是「用光很炫地射人/砍人」。说起来,这种起源自好莱坞科幻作品的数十年传统,个人认为是已快到了非加以变化不可的地步了--几乎所有「科幻未来宇宙」对打场面都是起清一色使用所谓「雷射」(而这种「雷射」速度还慢到每位观众可以「目视」到其射出轨迹的地步...够玄?!),好一点的,还会找机会补充一下剧中角色用的是什麼「粒子枪」、「质子枪」一类的玩意(虽然看起来还是「雷射」?!)。一般则都是用「反正你都知道这是什麼了,那我也不必费事解释」这般糊涂帐一笔带过,日子久了,反正大家也就习惯了。
我想真正到了未来,那时人们应该会笑我们说「那个时代的人好好玩喔,那种东西也叫『雷射枪』啊!」
发泄完了,回到光束武器的正题,那麼诸多「两用型光束步枪」应该做何解释?
这边当然不能采用「爱莉斯的忏悔」一文所提到的「光束的本质并未改变」此种说法,不过以战斗时运用来讲,能够的话,将近距离战的光束剑与中远距离的光束步枪「合而为一」的方式,虽然这样可能会少了MS的那种「甩枪拔剑」的招牌帅动作,但也不能说是不合理的考案。
从真实世界的武器发展史来看,早在毛瑟枪时代,便有人想到把当时分立为两不同武器的火枪,与近距离掩护的短矛(pike)合而为一,发明了「刺刀」这种产物,即便到了现今仍未有所改变。但此种「附带刺刀」的概念,似乎在「巨型机器人动画」传统下仍不是很普及的,毕竟,想像把无敌主角机器人拔出传说神剑令敌人一刀两段的镜头,换成「刺枪术」...小朋友不会爱看的...
但在处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尤其是宇宙空间下的全方位战斗,事实上,「丢(收)步枪、伸手到背后拔剑」这个动作,即便只是数秒钟,都是会要命的。所以才会看到某些MS驾驶员乾脆先把步枪砸向敌人,再去拔光束刀的画面出现(这里面要算是FAZZ那管「MS等身大」的粒子炮「威力」最大,才一下就K得对手战斗不能...)。设想於光束步枪上附加光束剑,其实更符合实际战斗的需求吧?
但这并非支持「光束本一家」的论调,事实上有许多「光束刺刀的设定」,都是於光束步枪的炮口侧外装光束剑,由於供给源分立,故在原理上并无任何矛盾之处,但如真要把光束剑装在光束步枪的炮口上,其实也并非不可行,只要把两个独立的动力供应系统并在同一出口就行了吧...然而这就好比刺刀发明当初是直接塞在火枪枪口一样,会有使用光束剑时无法射击,需进一步作切换的问题。
而「上刺刀」的光束步枪,使用起来虽然不是那麼帅(大概跟真实世界一样「突刺」、「砍劈」),但对宇宙世纪这些「不需要会什麼武功」的MS操控者来说,大抵也算够用了。

TOP

MS发展史(完)

开发光束武器MS运用舰的源起
UC0079年,於1月爆发的吉翁公国与地球联邦间的战争亦陷於胶著状态时,9月18日於第7区发生史上首度的MS对MS战斗。
由夏亚少校所带来,联邦「V作战」的实态。透过此而趋於明朗之联邦军MS光束兵器标准装备,当此回报传来时,对吉翁军参谋本部的冲击,是十分可想而知的。
尤其是联邦军新锐机种RX-78钢弹的性能,使用携带能量CAP的小型美加粒子炮「光束步枪」,其威力大大动摇了迄今正在进行的吉翁军次期主力MS开发计划。
光束武器MS运用舰的改装计画
受此影响,「能运用光束武器」,则被放到次期主力MS的首要条件,其开发虽将以最优先顺位被进行,但以伴随此举的形式而实行的是,确保能搭载、有效运用可装备光束武器MS之载具。使用能量CAP的MS光束兵器,不同於迄今MS用武器主流的机枪、火箭炮等实弹系火药武器,在所搭载的载具上,有需要重新设置能量CAP用的充填设备(以下作光束武器用设备)。而在此时点,吉翁宇宙军所使用的舰艇中符合此要求者,一艘也不存在。
为此追加设备的改装候选者,所列出的舰种为格瓦金级宇宙战舰、多罗斯级大型宇宙航舰、桑吉巴尔级机动巡洋舰等三种型式。
这些舰艇搭载了足够使光束兵器设备运作的大型出力机关,且在容量方面上,也较宇宙军主力舰种的契贝级重巡洋舰、姆塞级轻巡洋舰,更具有设计的充裕空间对於光束武器用设备的追加工作,被认为是相对较无问题。
光束武器MS运用舰之实验与开发瓶颈
10月,可装备光束武器的新型MS盖古克完成,及能量CAP方式的专用光束步枪的实用化成功后,配合其量产的改装工作,即著手加以进行。
关於其所追加光束武器用设备的主要式样,则是参考於先前开发过程中,被作为试作MS「MS-06R-3S」实验母舰运用的姆赛级「霍甘」所搭载之物。与盖古克相比较,虽然光束步枪的生产线的真正起用,延迟到了11月下旬,但此新型MS的配备算是迅速进行,前述3种形式的宇宙舰依序进入船坞,每艘艇则皆被施以MS用光束武器运用舰的改装。
然而,这些形式的舰种的服役数量都太少,涵盖当时扩展到地球圈全境的战线明显不足。(在参谋本部,当初便有对目前服役的姆塞级、契贝级进行改装的方向)
虽然如此,要去牺牲实质主力舰契贝、姆塞两级的MS搭载数,而设置光束武器用设备,将挂心此举会导致整体战力的弱化。作为最大的问题点,此两级舰的MS收纳甲板空间上并无余裕。即使在前述姆塞级实验姆舰「霍甘」,增设光束武器用设备的结果,也不得不减少MS的可搭载架数。
战术层次的发展趋势,已如同吉翁军自身於开战初期所显示的,并非由舰艇自身的攻击能力,而将左右於所搭载MS的运用。此刻的制宙权尚为吉翁拥有,但先前断续发生与巡逻部队的交战,或对输送船团的联邦军攻击,且预判今后将更为频繁。为了确保来自地球上的稀有矿物资源,与地球的航线也不能断绝,为了维持航道的护卫舰,在此时点,实际上也感到不足。
但在近期的将来,应当会被实行的联邦军真正反攻作战,以光束武器为标准装备的量产型MS将被置於其战力核心,此则是明白不过的事。问题为关於姆塞、契贝两级实质主力舰,尤其是服役数量最多的姆塞级之对策。
姆塞级改装事例-宇宙舰队战思想的分歧
在此,迫不得已的参谋本部,所采取的方针为,於建造中舰艇设置光束武器用设备,以及伴随此进行,包括扩大收纳甲板、与武装强化等改装;另外从服役中舰艇选择并增设光束武器用设备,作为光束武器运用舰而编组入舰队中。
前者的事例将以姆塞级为中心与以实行。虽然在造舰阶段,附加可搭载光束武器运用设备的设计变更,但为协助恶化的战况,实际施加改装并完工者,从全部服役舰艇数来看,可说是仅属少数。
姆塞级一号舰的建造为UC0075年的事,以此为基础而完工的舰只,一般称之为前期型;而藉由之后的改装,外观有所变化者,则以后期型来加以区分。
后期型针对既有舰艇的武装集中於前面上半部,透过在底部及后半部亦新增设炮塔,大幅减少了死角。此举与光束武器用设备之设置相结合,使舰载光束动力源的负担增大,於舰体左右两侧也将增设放热板。在不改变MS搭载架数下,同时运用架数从既有舰型的3架增到4架,此外亦新增设了MS发进用弹射器。
在此形式的服役事例上,如同海军登陆部队一样,能够确认其优先被配备於交战机会较高的部队。大概可举出的著名舰艇,如隶属亲卫军德拉兹舰队的「沛尔˙金特」。
符合后者事例并获得确认的舰艇很少。此外虽尚未有定论,先导「霍甘」舰之后的改良结果,光束武器使用设备亦有可能成功获得某种程度的小型化,从舰艇外观判断有无搭载设备十分困难,目前仅能从纪录所留下的状况来加以推察,别无他法。
与此有关联的,前期型中通常搭载3门主炮,减少为2门的姆塞级形式,在当时的影像,偶尔会被确认。此类舰艇虽被认为是在战前的战力增强,与回复开战初期的耗损获得重视的时期,为求降低生产成本而建造的形式,亦或是为了巡逻警戒任务,为求辟出酬载空间以延长续航距离的形式,但到了最近,则发现在以此形式舰艇编成的「基迈拉巡逻舰队」中,暗示存在有光束武器运用舰的纪录。为此之故,虽无法说是全部,但一定比例的两炮塔型姆塞级,被当作光束运用舰再度服役的可能性,大概可说是相当高的。
在「霍甘」以外的姆塞级前期型中,以光束武器运用舰而受注目的,如早於光束步枪完成所开发,使用光束火箭炮(不需从MS本体供给能源的试作武器)的试验性运用之宇宙攻击军所属舰艇;及以桑吉巴尔级「奇迈拉」为旗舰,以王牌飞行员部队闻名的盖古克运用试验部队所属舰艇;赛可谬试验型MS「MS-06Z」之实验母舰「雷姆利亚」;於战争末期,带著福拉那干机关的密令,并计划突入大气圈,却被联邦军轨道舰队所捕获的舰艇等等,从目前所残留的记录,仅能少许窥探其一二而已。
但在战争末期服役之姆塞级巡洋舰,确认存在著被认为是另一后期型的形式。例如可发现的以月面基地格拉那达为母港,隶属於黑尔兴舰队的「齐格菲」、「王尔古雷」等舰般,削减炮战能力并增加MS搭载架数的形式。此种舰艇由其所运用机种,亦被推断为光束武器运用舰。在一年战争末期的短暂期间内,以有别於「贝尔˙金德」的思想所设计的后期型,也在服役著。
此可观察出,大概是因为以格拉那达为根据地的突击机动军司令官吉西莉亚少将,对於宇宙攻击军或参谋本部之改装方案意见相左,而产生的结果吧。此亦可说是以MS为舰队战力核心所进行之思想,与将MS定位为舰队战力一端的思想的相互差异。虽无明确记载资料,但由於此类舰艇的开发与建造,被确认服役数量的稀少,故认为恐怕是突击机动军独自施行的产物。
因存在军队内部的政治歧异,即便共同在MS用光束武器运用舰上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其式样则将显著地欠缺统一性。
上述形式也算是回应战争爆发后来自前线的改善要求,而实施全面性的修改,可说是几乎当作新型舰再设计的产物。
契贝级重巡的改装
此外,既有契贝级修改型的开发,也自0079年著手进行著。不像是在战前以全方位舰艇所设计的姆塞级,仅定位在「具备MS搭载能力的炮舰」之契贝级,舰艇本身的火力虽充足,但其基本设计,可回溯自UC0059年国防军创建当时的产物,姑且不论嗣后於0070年代以退进器、武装为中心的近代化意图,作为MS载具,该舰很难说是能充分因应0079年时的战局变化。
两级新型舰的施工於格拉那达,在透过突击机动军的主导下进行。姆塞级的主炮塔减少,同时换装高出力设备,所产生的酬载多余空间,则充当MS用设备,以及为延长作战范围的物资搭载。最大搭载架数亦告增加,此舰的完成,将可看出一被MS战主体思想取代的载具。
契贝级评价最为恶劣的MS搭载,为使其运用性容易而施以根本性改造,提升美加粒子炮主炮出力。因推进器更换为大型,加速性能也将大幅提高,此使其性能与外观一并与既有契贝级大为迥异。
尾声
就这样,於战争末期完成之契贝后期型(一号舰葛拉夫˙齐柏林),及另一姆塞后期型(一号舰齐格菲),连同军方制式的「沛尔˙金特」型等MS载具,皆拥有包含作为光束武器运用舰能力等杰出性能,且被期待见到彼此的活跃,但其不管何者,都在达到足够服役数量前,迎接终战到来。
在结果面,期待作为可装备光束武器MS的盖古克,到终战来临时,各型总计完成不超过738架,恶化的战局,迫使这些机体从当成舰队搭载机运用,转至要塞防卫用途。
在此之下,虽是为避免光束武器运用舰致命性不足的事态,但关於此点的吉翁军因应的欠缺统一性与想像力,或许可看出其关键所在。然而,在战争此般状况下被加速,姑且不论在当时能预测MS相关技术惊异发展的人,是不可能的事;军方一连串踏实并逐步实行的突围策略,在整体上可认为是适当妥切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