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科学] 联觉

联觉(Synesthesia),又称共感觉、通感或联感,源自古希腊语σύν(syn 共同), 和αἴσθησις(aisthēsis 感觉)。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具有联觉的人通常被称作联觉人(Synesthete)。

真正的联觉是无意识的,文学修辞手法的通感(如“苦涩的风”或“尖利的笑声”等)有时也会被描述为“联觉的”。据估算平均每23个人中会有1人拥有某种联觉。一个联觉人的联觉感受很少发生改变,例如一个人“感到”数字1是红色,他每次看到1字时,都会“看见”红色。当问及联觉人怎么发现自己的联觉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寻常,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有些联觉人感觉好像整个生活都在保守这秘密。

就脑机制来看,联觉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不同脑区之间的交叉激活(Cross Talk)增强引起的。例如字母-颜色联觉很可能是因为负责编码字母(绿色)和负责编码颜色的V4区域(红色)交叉共激活引起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参考资料

·联觉Synesthesia——听到图像,看到声音 | 从神经元到脑小组 | 果壳网:http://www.guokr.com/post/555509/

·Synesthesia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nesthesia

TOP

“共感觉”,世上有很多人带有这种特殊体质,共同的特征就是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感觉来认识事物。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每个感觉彼此之间互相独立,共感觉者可以同时使用这些机能。能分辨文字里包含的颜色、能听见声音的形状、能感受语言的美味和苦味,这是共感觉者体验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共感觉者在理解这些含义时,靠并不是知识,而是直觉。就算没有具备相关的学识、知识、经验,只要依靠其他的表现——颜色和形状,也能看出其中的意义。例如:共感觉者,整篇文章只要看一眼,马上能明白哪些是需要的部分,哪些是不需要的部分,就像是看出文体中的情节一样,能通过颜色,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理解编程者灌注在程序中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答案。只要把必要的部分选取出来就足够。共感觉者本身是不需要拥有理解这个答案的知识。

TOP

源自一部电影的片名,《Synesthesia》中译“共感觉”,又称为联觉、通感或联感,这不是科幻,是一种官能心理学名词。词源来自“希腊文 Syn(共同)+ Aisthesis(感觉)”。共感觉指一个人感觉混淆,仿佛五种感官知觉融合、合并为一的过程。临床医学上意指一种感觉混合的罕见心理症状,意思即为感官之间的互动综合。
加拿大麦马士达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茂尔(Daphne Maurer)在2004年11月6日的美国通感协会发表研究,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被称为共感觉。共感觉是所有婴儿都具备的能力,茂尔说:“还在学走路的小孩感受到白球的声音较高,黑球的声音较低,与具通感能力的成人一样。随着人的成长发育,大多数人的通感就遭到抑制。”具有通感能力的人长大后以为所有人感知世界的方式跟自己一样,在他们提出像“她有个橘色的名字”,这样的意见时,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感觉不同于别人。
美国华府的神经学家席理查德·西托维克(Dr. Richard Cytowic)撰写两部关于成人“共感觉”的名著,他平生见过四十多个共感觉例子,是“共感觉”这项主题的首要权威。广义来说,共感觉涵盖了五大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当原本毫无关联的刺激与感觉相连结,譬如说:视觉引发听觉(色彩→音乐);嗅觉引发味觉(气味→颜色感觉)等。除上述的五大感官,语言文字本身也可能触发共感觉。
人的五感中,会从一种型态的感官刺激,如听觉,引发另一种型态的感觉,例如视觉或味觉等。好比有人听到尖锐的高音,会看到红光,或是吃鸡肉时手感觉的形状是圆锥形。研究发现一般人都曾经在某个阶段中,有过这种状态的生活,有咸的视觉、紫色的嗅觉、正方形的味觉,还能描述绿色波浪状的交响曲,也就是视觉带有声音或触觉带有味道等等。“时代杂志”2001年5月21日曾报道,台湾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副教授杜尚(Sean Day)每次听到凄绝的萨克斯风乐声,眼前就会出现一堆亮紫色的蛇形在空中扭动。口琴的声音看起来比较舒服的浅绿色,叮叮咚咚的钢琴则会带来一片蓝色的薄雾。食物也是色彩缤纷的。吃芒果冰的时候,墙壁会呈现莱姆绿,还有一阵阵樱桃红的条纹涟漪。
举例说明:有一幅画,普通人只能用视觉来理解,因为他们只有一个感官来认识它,共感觉者看这幅画的时候,就会使用全部五感来补捉它,再将获得的情报交给大脑进行分析理解,与普通人相比,共感觉者可以更深刻理解事物。但是人类的大脑无法解释其中的过程,凭借现在的语言学,没有可以用以进行表达这种直觉的词汇,结果就是十分的矛盾,明知道了答案,却不知道理由,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努力对母亲对他说的话,作出反应。缺乏智慧的生命,用他全身的一切,尝试去理解身边的事物。事实上,在脑功能刚完善之初,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并没有分开,而是共同进行工作的,导致这两种中枢分吸进行工作的,正是我们的“知识”。体系化知识确实可以减轻大脑在学习时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减低人类五感的敏锐程度。看见事物的全局,光凭感觉就能理解其中的内容。不是按部就班地慢慢思坏,而是一下子就抓住全局的思考模式。共感觉者能从一列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数字中,看出其中的“意义”。就算没有区分主干和细节的知识,依靠不同的颜色就能判断出来。不是推导出答案,而是直接得到答案的直感者,这种特殊性就是共感觉。
共感觉最常见的形式是“有颜色的听觉”,伦敦大学心理系的拜伦科恩(Dr. Simon Baron-Cohen)指出,有颜色听觉的人几乎总是经历过“有颜色的元音”及“有颜色的字母”,共感觉者描述自己听到元音或阅读字母时,会“看到”颜色。共感觉只会发生在不到1%的成年人中。科学研究显示所有的婴儿都拥有共感觉的能力,只是随着人的成长,大部分人这种共感觉之间的联系就会被抑制住。共感觉者在成长过程通常会以为每个人都与他们有一样的感官能力,直到发现其他人并不会和他们使用一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事物时,才会知道自己与众不同。拥有这类稀少天赋成为艺术家人并不少。
例如: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美国歌手史提夫·汪达、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等,他们都有神秘的共感觉能力。历史上许多艺术家这种“彩色听觉”的能力,最知名就是俄国作曲家史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他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乳交融的构想”,精确地罗列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C调-256次-红色,升C调-277次-紫色,D调-298次-黄色,升D调-319次-森林的钢铁之光,E调-341次-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F调-362次-暗红色,升F调-383次-水蓝色,G调-405次-偏玫瑰红的橙色,A调-447次-绿色,B调-490次-珍珠蓝。这首交响曲在演出时,除了安排完整的交响乐团之外,还需要用到一架钢琴、合唱团和一部能将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风琴。可惜首演时,被人以不切实际的理由给删除。普通人对于共感觉者的感知的现象无法理解,共感觉者经常感到极深的孤独与疏离感。
一般而言,两万五千人中会有一人是共感觉者。科学研究里粗略估计的数字,是两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人,会拥有共感觉。其实,还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情况,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在美国有共感觉的女人是男人的三倍,英国则是八倍,造成男女差异的原因不明。研究统计共感觉者有正常或高于平均的智商,他们的神经病理测试都是正常的。科学研究人员对共感觉有兴趣是因为它也许能解开一些人类知觉的原理,研究知觉上最大的谜团是叫做“系统问题”,没有人知道我们如何将所有的知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觉,例如当你抱着花的时候,会看到颜色、看到形状、闻到香味、感觉到花的质感,大脑会将这些知觉统合成一个花的概念,共感觉者会将额外的知觉加到他们花的概念之中,研究家这些知觉主要是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人类如何感知这个世界。

TOP

返回列表